前天下午,利用休息時間,在組織帶領下參觀了馬蘭紅山軍博園。
紅山軍博園在戈壁深處,群山之間,從住處開車過去將近一個小時。公路邊是茫茫戈壁,山上幾乎寸草不生。不巧,在跑了幾個大坡后,車子壞在了半路,正好下車近距離感受下。頭頂烈日炎炎,腳下沙石滾燙,生長在其間只有一種類似柏樹的堅硬植物,不一會兒便頭暈腦脹,只能躲在車子的陰影下等待救援。坐上換乘車繼續向前,手里信號從4G變為3G然后是2G,最后完全消失,終于到達目的地。
馬蘭紅山軍博園的前身是神秘的核武器試驗基地。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就有一大批軍人和科研人員,西出陽關,來到大漠戈壁,為了開辟共和國核武器的試驗場,來到了羅布泊 ,來到了這里。隨后,大批家屬、子女也來到馬蘭安家落戶,曾經前前后后在這片戈壁灘里參加核試驗的基地官兵和技術人員不下10萬人。
地名馬蘭的來歷是這樣的,我國核武器試驗基地創始人之一張蘊玉將軍帶領一支部隊來到這里,看到此地雖然渺無人煙,卻有著美麗的馬蘭花,于是就取名馬蘭。
整個馬蘭基地面積很大,與江蘇省相當,分為試驗場(羅布泊)、工作區和生活區。我們所參觀的紅山軍博園屬于基地的生活區。據導游介紹,當年這里常年居住著一兩萬人,有各種配套設施,如幼兒園、中小學、電影院(俱樂部)、醫院、公交車等。在六十年代,這里就通上了暖氣。
這里最高的建筑是三層樓,所有的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燒磚壘砌,歷經幾十年風沙,依然穩固屹立。參觀的將軍樓,數十位將軍、院士曾在此居住工作。不遠處通過開鑿的一百多米長山洞,可通往一處隱蔽在山坳里的防空洞。基地建設初期,敵對勢力猖獗,為以防萬一準備的。防空洞入口有三道鐵門,當年每道都有專門的警衛看守,需要特殊證件才能進入。一進洞內,一股寒氣襲來,盛夏下打了一個激靈。洞內空間寬敞,有多位首長的防空洞、會議室、指揮室,令人稱奇的是有一個能承接雨水和泉水的蓄水池,如今依然水源充足。當年沒有機械化施工,在爆破后全靠人工肩扛手提,真是不易。
毛主席說:我們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十年工夫完全可能。從1959年到1964年原子彈成功,我們老一輩國防科技工作者浴血奮戰只用了五年就實現了毛主席的期待。在當年技術水平、物質條件下真是難以想象,這充分體現了舉國體制辦大事的優勢。看如今,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風景唯這邊獨好,不正也是這種優勢的展示嗎?
今天的中國飛速發展、國富民強,紅山軍博園里鳥語花香、綠樹成蔭,但永遠不能忘記在這里與戈壁為伴,奮斗數十載的英雄們,正是他們的奉獻,換來了現在的強大與和平,向他們致敬。相比他們,我們工作生活中的一點苦一點累真不算什么。
“有一種花兒名叫馬蘭,你要尋找她請西出陽關,伴著那駱駝刺啊扎根那戈壁灘,搖著那駝鈴吹著那鷹笛,敲醒了黃沙漫卷灰蒙蒙的天;有一個地方名叫馬蘭,你要尋找她請西出陽關,丹心照大漠血汗寫艱難,放出那銀星舞起那長劍,撐起了艷陽高照晴朗朗的天”。馬蘭依然綻放在隔壁,馬蘭精神已傳遍華夏。當今世界格局迥異,中國科技強大。雖然不再守著漫漫黃沙,但在每一個崗位上敬業奉獻,也是在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