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奶奶的扇子》:這把晚出場的扇子,依舊煽起了我
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王爾德的經典喜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洪深在1928年“明星”公司期間,將其翻譯為中文話劇劇本并與張石川聯合導演進行演出,當時由宜景琳、蕭英和高梨痕等人出演,但已無拷貝;1939年,華新公司出品,李萍倩導演,袁美云、陸露明、梅熹等人一同重新演繹了這部作品。
看這部影片的名字,再結合影片,直到35分鐘的時候,這一最重要的線索——扇子,才初次登場;雖然這位“耍大牌”的主角姍姍來遲,但并沒有影響我對這部1939年作品的頷首。
扇子雖然出場晚,但兩次“掉扇子”的情節塑造還是很成功的。第一次女兒“掉扇子”,寓意掉落的愛情,由母親幫忙撿起來,也暗示了母親后來對女兒愛情的幫助;第二次母親“掉扇子”,寓意愛情、親情全都掉落,但由女兒撿起來,雖然這是個不太完美的結局——母親的愛情最終難以美滿,但女兒把扇子撿起來,雖然母女沒有相認,但這樣的關系似乎是最好的狀態了。
值得一提的的是,王爾德的這部作品原先是喜劇,改編后為了符合國內觀眾當時的口味,喜劇元素大減,成為了帶有批判與教育意義的悲劇(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悲劇)。但是,還是有一些情節是富有喜劇效果的,比方說游先生在黎女士家欲與其跳舞時,接連到訪了梅先生和姜先生,他們在屋內談話,留游先生在屋外等候,游先生嘴上說著沒事,內心卻很急切,甚至有些等得不耐煩了,這一段的喜劇效果還是不錯的。
看過一些短評,大家對這部影片的評論還是很不錯的,甚至有些人認為接近當時好萊塢水平。我自己看來呢,情節設計的確實很不錯,雖然已經知曉大致故事情節,但在觀影中,通過編劇和導演對情節的設計以及演員們生動的演繹,還是能夠產生劇情的緊張感,代入感比較強。
電影之外呢,洪深在改編為戲劇演出的時候,他“這些‘批評人生的戲劇’遭遇了生不逢時的命運,在商業上不是十分成功,正如洪深自己所說:‘頗受當時的知識分子所稱道,但小姐奶奶們不大歡迎。’”——摘自《中國電影史》(李少白版)。而之后1939年李萍倩把它搬上了銀幕,效果如何,我們也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