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心里放大他人的精彩,哀嘆自己的孤寂。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多數(shù)人都知道這句話,并不代表懂得它。
近來,我開始在內(nèi)心篤定了“孤寂”是具有普遍性的。或許只是為了安慰自己,或許真有幾分道理,不管怎樣,它的確讓自己淡定了不少。
《人間失格》中提到查爾·柯婁的詩,其中一句是:
倘若避免大喜大悲,徹骨的悲傷便不會到來。
這句話是否說明了,表面越是光鮮的人,內(nèi)在的孤獨就越是蝕骨,只是不知道這里面是否還包含一種“吃葡萄”的心理。
隨著我們對自我意識的發(fā)掘,追尋事物的心態(tài)也就愈發(fā)自由。不然,現(xiàn)在離婚率、丁克一族逐年攀升呢。
但,也正是由于這種意識的覺醒,我們也空前的產(chǎn)生了巨大的孤獨感。我們開始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并不依附于任何人而存在,在世上的這一段旅程,從頭到尾始終不離不棄的只有自己而已。
如今,朋友圈的便捷性,使我們能夠更加直觀的看到他人的精彩生活,由此心生艷羨,從客觀上加深了這份孤寂。
你覺得他們的生活比你精彩有趣,他們必不會如你這般單調(diào)無聊。可是,人都是欲求不滿的,他們也必定看到了更高的精彩,于是孤獨感并不會消融。
小時候看到的童話故事中提到,國王的幸福和一個乞丐的幸福是一樣的,那他們的寂寞呢?事實上,國王的孤獨感只會比乞丐更大。
思想愈加豐富的人,必定要面臨愈加孤寂的內(nèi)心。廣袤的宇宙,豈是我們內(nèi)心所能填滿的!
但是如此,為了躲避更大的虛無,就會甘愿做一個思想?yún)T乏者么?有時候,真的想這樣隨波逐流,因為這樣不用費力啊,這樣的自己更加容易滿足啊!
可是,面對更多的美好,我甘愿承受更大的孤寂。與其過完單薄、庸俗、愚昧的一生,我更愿意自己內(nèi)心豐富、充盈、理智,哪怕同時也伴有更大的孤獨。
鑒于此,在面對自己內(nèi)心那一份孤寂時,我會更加傾向于用讓自己充實的事情來緩解,比如閱讀、比如寫作。
這樣去做的時候,能夠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安慰,但沒準僅是安慰而已(苦笑)。
我始終認為,當我找到了自我,內(nèi)心越加充盈起來后,面對他人的精彩時,就不會只有艷羨一條路可走。
不在孤獨中成長,就在孤獨中滅亡吧。
孤獨是人的內(nèi)核,太多人寫過孤獨這一話題。他們無一不在告訴我們,要接受孤獨,學會與其相處。與孤獨相處的過程中,你會距離本心更近,本心既是一個濃縮的宇宙,了解了本心,你也就逐漸懂得世間的許多事。
看《人間失格》,主角葉藏是一個失去自我的人,他懼怕于人性的復雜,從而終日用虛假偽善的外殼示人,然而,用這份虛假也終究是沒能融入進正常人的生活中,從而在一次次的絕望中走向滅亡。
這本書精妙之處就在于,他是以葉藏的視角去述說整件故事始末,從而讓讀者能更真實的走進這種虛無的內(nèi)心中去。正是由于這種真實,反而能同情起葉藏的種種選擇,能夠理解這種選擇背后的心理機制。
對人無法產(chǎn)生信任是否可以看成是一種先天的成長不足,以及后天缺乏足夠的愛與理解。
這就引申出來,面對孤獨的時候,我們除了自己審視內(nèi)心之外,還可以通過愛來消融。
愛不必常常環(huán)繞在側(cè),你僅需知道,有那么一種愛在時常注視著你,這便對在茫茫孤寂中存在的個體產(chǎn)生莫大的依托。
總體來說,這還是有些虛無感。平日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受物質(zhì)的影響,徹底擺脫庸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只希望,在庸俗的生活同時,還能有這一片精神領(lǐng)域,使自己得到片刻安慰。
我終究是要學會與孤獨相處,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逃脫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