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銘文篇
- 青銅器銘文最早出現于商代早期,與甲骨文并稱為中國最皁的文字。迄今所知商周至秦漢有銘文的青銅器約6000件,有3000多個單字,形聲字比甲骨文多,結構比甲骨文簡單,是研究文字學和訓詁學的珍貴資料。
- 青銅器銘文的內容包括先秦社會的方方面面,保存下古代的大量史料,是古人的真實手跡,與古籍相比,真實性、可靠性更強,因此可以補充和印證古史,是研究古史的珍貴資料。
- 青銅器銘文是漢字發展演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因此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銘文發展史
古代稱銅為金,因而青銅器銘文稱為金文。又因歷代青銅器以鐘、鼎為重器,將之視為禮器的代表,制作數量多,且西周至秦漢的鐘、鼎多有銘文,所以青銅銘文又稱鐘鼎文。
青銅器銘文的字體主要為篆書,多鑄刻在青銅器的內底、蓋內。金文的鑄作是先把文字書寫在軟坯上制成文字范,然后將文字范嵌進器物的內范中,再整體澆注。春秋中晚期的秦國和越國出現了新的銘文范鑄方法——塊模單植法。銘文字范均由印模單個打制范鑄而成,然后再逐個拼鑲進整范內澆注。這一制作方 法十分新穎,開創了早期活字模范之先河。銘文主要是鑄造出來的,但也有用鋒利的刀具刻制出來的。刻文一般纖細挺拔,線條剛直,最早見于西周晚期的晉侯蘇鐘【上海博物館】。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刻銘較為普遍,特別是到了戰國中晚期,金文以刻銘為主,在金文的鑄作和刻制過程中,雖對原來書寫的筆畫和筆勢略有減損,但因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高超,仍能保留墨 書的基本筆意。
金文在商代早期已開始出現,但極為罕見。商代中晩期,金文逐步增多,但文字均較短,最短者僅一兩個字,最長者也不超過50字。內容大多較為簡單,主要為所有者的族名、祭祀對象、作器者名、用途等,但已經具備結構、章法和用筆這三個構成書法藝術的要素。金文多鑄在器物的鋬陰及外底等隱蔽處。
祖辛卣【河南博物院】
西周是銘文發展的鼎盛期,鑄銘青銅器大量出現,留存于世的銘文數量十分可觀,數十字以上的銘文約千件,最長者達四五百字,鑄于器物的腹部、肩部等顯著位置。銘文內容頗為廣泛,多與王室事務相關,涉及分封、賞賜、冊命、征伐、法律訴訟、土地轉讓等多方面,具有書史的作用。書體均為大篆,風格 多樣,就整體而言典雅、莊重,在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史上占有最輝煌的一頁。
冬戈鼎【扶風縣博物館】
春秋時期青銅器銘文表現出隨意性,銘文內容多為夸耀祖先、聯誼婚媾等。錯金銘文的出現,增加了文字的華貴優美感。戰國時期青銅器銘文內容書史的作用淡化,刻鑄工藝不如西周,但錯金銘文工藝大發展,書體多變,鳥蟲書等藝術字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多樣的風格。
宋公欒戈【國家博物館】,春秋,錯金鳥篆體
秦漢鐵器興起,青銅器減少,鑄刻銘文的青銅器衰落。但書體從大篆向小篆過渡、隸書臻于成熟的演變過程在銘文上得到了印證。秦漢以后,青銅器使用范圍縮小,銘文主要反映在青銅印璽與錢幣上。
中山王方壺【河北博物院】
【名家點金】
商周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范中。由于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后,乘濕嵌入主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按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字的上口就大,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這必須經過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
——青銅器鑒定家 馬承源
風格多樣的書體
書體,即文字的書寫形態。漢字書體主要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篆書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流行于商代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長達2000年之久。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字的重要載體,銘文以商周為主,故大篆是青銅器銘文的主要書體。銘文大篆多為圓筆,突出流動的曲線美,使文字與青銅器的造型、裝飾渾然一體,是文字書體中自覺追求藝術形式之美的開端。各時代、各地區又具有不同的書體藝術風格。銘文書體被視為漢字書法的初步形成階段。
商代金文書體的特點為筆畫首尾出鋒,中間較為肥厚,筆道雄勁遒美,行氣疏密有致,結體嚴謹,情勢凝重,各篇都有自己的風韻。總體有三種風格:
- 一種是形象性強、有圖畫意味的銘文,如大多數族徽或人名;
- 一種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畫的起止多顯鋒芒,間用肥筆,以后母戊鼎銘文為典型代表;
- 一種是運筆有力,形體瘦筋,筆畫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鋒芒,肥筆甚少,書體顯得遒美挺拔,以戍嗣子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銘文為典型代表。
商代晚期較長的四祀邲其卣【故宮博物院】銘文行氣雄勁,體勢凝重,行款疏密有致,是商代銘文書體的經典之作,得到了周人的繼承和發揚。商代銘文已具備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備的三大要素,證實書法初步形成。
西周銘文具有早、中、晚三期不同的時代風貌。西周早期銘文開始注意線條的粗細變化,注重書寫的行氣和章法,行款也漸趨齊整,呈現出瑰異凝重、雄奇恣放和質樸平實等風格。
- 瑰異凝重的,結體使用肥筆,起止不露鋒芒,字體大小因勢而施,以何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銘文和大盂鼎【國家博物館】銘文為典型代表。
- 雄奇恣放的,行氣比較自由,有的則書寫隨意,打破通常嚴謹的書法之道束縛,波磔現象突出,以保卣銘文【上海博物館】、召卣銘文【國家博物館】為典型代表。
- 質樸平實,結體不用肥筆,不露或少露鋒芒,以利簋【國家博物館】銘文最富代表性。
西周中期,銘文書寫向便捷方向發展,形體結構和運筆情勢表現出舒展、柔潤和質樸的風格。筆畫少波磔,粗細劃一,字形有較大的簡化和線條化。書體風格可以分為五類:
- 第一類最流行,筆畫均勻而圓潤,形體極為工整,以靜簋銘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典型代表。
- 第二類運筆顯得疏松,依稀有肥筆現象,以冬戈方鼎銘文【扶風縣博物館】為典型代表。
- 第三類字跡端正、質樸,筆畫均勻而遒健,雖然行款疏密不同。但筆勢相似,以衛盉銘文【陜西歷史博物館】、大克鼎銘文【上海博物館】為典型代表。
- 第四類筆勢純屬圓潤,形體遒麗,形款縱疏橫密得當,史墻盤銘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永盂銘文【西安博物院】等是此類中的卓越者。
- 第五類字跡草率散漫,行款疏放,表現了書體風格轉變過程中的現象,以十五年趞曹鼎銘文【上海博物館】為典型代表。
西周晩期銘文字體趨于規范,融入早、中期的風格,具有奇異堂皇、雄勁恣肆、圓潤優美等特點,創造出筆法端嚴奇麗、結構完美和諧、行款疏朗宏偉的新風格,將金文藝術推向頂峰。書體可分為三類:
- 第一類字跡優美,書寫便捷,筆道圓潤,結構和諧,是大篆最成熟的形態,以毛公鼎銘文【臺北故宮博物院】最為著稱,可視為周王室使用的標準書體。
- 第二類書法剛勁,筆勢勻稱,縱橫成行,有意求工,風格新穎,以虢季子白盤銘文【國家博物館】為代表。
- 第三類繼承西周中期第五類書體風格發展而來,間架松散,書寫草率,以“此簋”銘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為代表。
春秋時期青銅器銘文較簡短,書體風格多變,各國“文字異形”,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大體幾種不同的類型:
- 第一類凝重瘦筋,字體略呈方正,運筆多變化,以秦公簋【國家博物館】的銘文為典型代表。
- 第二類質樸細長,銘文結體不拘陳規,筆道清新秀麗,別有風韻,以素命镈銘文【國家博物館】為典型代表。
- 第三類華麗圓潤,以欒書缶【國家博物館】為典型代表。
- 第四類字體長方工整,偏于修長,縱橫成行,筆法挺健,以蔡侯盤【安徽博物院】為典型代表。
此時的書體風格還有地域差別,黃河流域諸國多屬傳統字體;長江流域的楚、吳、越、蔡等國流行字體修長的美術字,追求圖案效果,如鳥書、蟲書;晉國流行的蝌蚪文,也是具有圖案效果的代表性書體。
戰國時期,青銅器銘文的書體大體與春秋晩期相似,出現了更為俊秀奇異、飄逸輕柔、絢麗爛漫的風格。特別是錯金銘文的發展和鐵器刻銘的出現,使這種風格越發突出,與西周時期雄勁瑰異、渾厚壯美的風格有了很大差異,以鄂君啟節錯金銘文【安徽博物院】、曾侯乙編鐘錯金銘文【湖北省博物館】等為典型代表。鐵器的推廣和廣泛應用,使青銅器出現鐫刻銘文。刻銘筆畫均勻、勁健,是金文書法的又一大特色。
秦代銘文的書體在經歷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頒行小篆后,有了較大的演變和發展。小篆講究法度,書體較大篆規整,形體偏長,結構勻稱,筆畫瘦筋,轉折處多呈方正,筆道圓潤典雅,舒展俊逸,以陽陵虎符錯金【國家博物館】銘文為典型代表。也有一些銘文雖不屬標準小篆,但其結構用筆仍是小篆意味,以秦詔版銘文(秦始皇、秦二世雙詔版)【國家博物館】為典型代表。
漢代銘文書體以篆書為主,縱橫成行,形體疏朗,筆畫纖瘦,橫畫上弧,豎筆垂長:方折工細,上緊下松,以新莽嘉量銘文【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典型代表。由大篆改為小篆的流行,隸書的發展,草書的成熟,楷書的萌芽等,在漢代銘文中都得到了印證。
【小辭典:小篆】
秦朝統一中國后,秦始皇實行文字統一,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六國文字,以小篆為標準字體,在全國推行,故稱“秦篆”。秦朝青銅器銘文也為小篆。其特點是構字簡化,象形、會意文字減少,異體字減少,是古文字的一大進步。書體講究法度和規范化,形形在更加偏長,結構均勻,筆畫瘦筋,轉折處圓潤,但頗顯刻板。
銘文記載的歷史
青銅器銘文出現之初,字數很少,多是具有圖形性質的族徽,保留著象形或會意等較為原始的因素。商代晚期青銅器銘文字數仍很少,但內容增加,主要為徽記銘文,記載所有者的族名、作器者名以及用途等。另有一些關于賞賜和祭典的內容,如商代晚期的戍嗣子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記載商王賞戍嗣子貝二十朋,商代晩期的四祀邲其卣【故宮博物院】銘文記載了邲其隨商王祭祀祖先帝乙的史實,是青銅器最早的祭祖銘文之一。
西周時期銘文字數大增,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以祭祀征伐、賞賜、冊命、土地轉讓、法律訴訟等為主。
- 祭祀銘文如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國家博物館】銘文記載了盂為祭祖南公而作鼎,同時期的德方鼎【上海博物館】銘文記載周成王親自主持祭祀大典。
- 征伐銘文如西周早期的利簋【國家博物館】記載了武王伐商時的牧野之戰,西周中期的班簋【首都博物館】記載了周穆王命毛公伐東國之事,西周晚期的禹鼎【國家博物館】記載了禹受命征伐鄂侯馭方的史實。
- 賞賜銘文如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國家博物館】記載了周康王賞賜盂車、馬、酒、衣及1700多名奴隸;西周晚期大克鼎【上海博物館】記載了周王賞賜克禮服、土地、奴隸和一批樂官,其中所賜土地范圍相當廣闊。西周冊命銘文有規范化的格式,主要由時間、地點、受冊命者、冊命辭、稱揚辭、作器、祝愿辭等部分組成,西周晚期的冊命還有賞賜的內容。西周晚期頌鼎銘文【故宮博物院】長達151字,是內容最多、格式最完備的冊命銘文之一。
- 土地轉讓銘文以西周中期格伯簋【國家博物館】為典型代表,銘文記載倗生轉讓土地的全部法律過程;衛盎銘文記載了西周恭王時矩伯用田三百畝向裘衛換取玉璋、玉飾和禮服的史實,是研究西周奴隸制社會土地制度變化的重要史料。
- 法律訴訟銘文如西周早期的師旂(qí)鼎銘文【故宮博物院】,記載了師旂管轄的士兵因不服從周王征伐方國而受到判決和懲罰;西周晚期的朕匜銘文【岐山縣博物館】是一篇訴訟判決詞,是研究奴隸制社會法律制度的珍貴史料。
春秋戰國青銅器多屬諸侯、卿大夫之器,銘文內容多為夸耀袓先、聯誼婚媾等,書史作用淡化。聯誼婚媾銘文多見于媵(yìng)器上,文體格式簡單,一般由時間、某人為某人作媵器及祝愿辭三部分組成。如費敏父鼎銘文記費敏父為其女婚嫁作媵器,費嫁女于邾,為典型的聯誼婚媾銘文。
秦漢青銅器多屬官營和私營產品,銘文常記器主名以及制造時間、地點、各級工序、工匠、監造官吏等,有的還有器物的置放地點、容量和重量等,反映了青銅器從商周禮器向商品化器具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