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師出高徒么
“嚴師出高徒”,是中國的古話,而如今多元社會中,已有多重含義,特別是對于狹義理解下的“嚴師”,對于教育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否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教育界內外也已經開始有了更多的反思以及不同的聲音。重新理解“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怎樣的老師能出高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嚴師是遇嚴重的錯誤嚴厲。面對身心發育未成熟的中小學生來說,教師是他們除父母家人外,接觸時間最長的、影響力最大的群體。而教師對不同事情的反應程度也是學生反思自己所做之事嚴重程度的考量。一般來說,根據條件反射規律,如果學生表現不錯,比如幫助他人、獲得好成績、努力學習等,當教師合理表揚他們時,他們能繼續堅持并更加努力;而如果學生犯了錯誤特別是嚴重錯誤,比如欺凌他人、偷盜等行為,如果此時教師沒有嚴厲批評與教導,而采取縱容甚至漠視態度,學生則會認為犯錯成本很低而繼續。此時的嚴厲是為了讓學生懸崖勒馬,為了學生更長久的發展。
嚴師是要求嚴格而不隨便。新課改之后教師的身份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再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不再以講授為主、學生主動學習為輔,不再以知識為主、以能力為主。而是轉為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但是雖然教師身份甚至地位發生了變化,依然是需要嚴格而不隨便的教師風格與氣質。嚴格,并不必然意味著不近人情以及和學生保持距離。而是一種對學生對家長對學校負責任、對教師身份尊重、對所從事職業敬業的一種態度和精神。現實中有種誤區是,極端地一切以學生為重、以學生需求為教學需求,而導致被學生脾氣性格以及喜好牽著走;極端地與學生打成一片,導致學生對老師沒有敬畏與尊重;極端地以學生對教師的打分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評價方式,導致教師唯討好學生及家長是重,等等。產生這種誤區的原因是沒有擺正自己身為教師的正確位置,忽視學生作為身心未完全發育成熟個體的現實。這樣教導出來的學生,有可能目中無人、對規則漠視、沒有敬畏心,以及過于自私與自大。《三字經》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古人對于教師“嚴”的重視程度,甚至已成了教師的代名詞。
嚴師是對教師身份的尊重,但不應成為與學生交流的障礙與高墻。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成長環境以及發展方向,教師不能因為自己的認知與喜好而否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以此對其嚴厲甚至規避。另外,中小學生身心未發育完全,好玩是天性,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投入某項學習中,教師不應該否認這種身心發展規律,而僅僅通過“嚴厲”強制要求學生乖乖在課堂里坐好聽課學習,而可以轉換思路,巧妙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感、多采用具體形象的實驗與多媒體吸引學生注意力,并靈活安排討論課程與互動課程,多到大自然中、到社會中去實際體會知識的轉換與應用效果,從而以更少的阻力獲得學生最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嚴師出高徒”不僅僅是狹義的嚴格嚴厲,而是在新時代中被賦予了更多元更豐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