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經過兩個半天的摸索,大致確定選中以下“妃子”作為我成長路上的“陪讀”,并設定了理想的步驟:
Step 1:通過【印象筆記】制定年度、月度、每周及每日大致計劃和安排
這個時候,“印象筆記”就相當于一個大主管,把握發展的大方向。
1、每天早晨通過印象筆記寫出最重要的幾件事;
2、做事的期間可以打開印象筆記對任何進程進行記錄;
3、晚上對重要的兩件事進行總結。
Step 2:用【JUNE】把控每月、每周的安排
根據“印象筆記”的精神,把任務細分至每月、每周,每天。盡管“JUNE”是日程、任務、備忘功能集為一體,可是我更注重其日程和備忘的功能,即讓我知道我每個月的大致安排即可。
Step 3:拆分至每周、每日的任務——我講分為“短平快”和“項目類”兩大類,二者都需要"監工"督促完成。
a “短平快”之普通事務
在“種子習慣”和“時間表”上安排日常事務、習慣,每日打卡。
【種子習慣】主要服務于帶有一定創作性的、可以碎片時間完成的習慣。如“畫畫”、“左手寫字”、“每日一TED”,并把成果、心得PO出來,通過該APP的社交性質帶動自己的堅持。
【時間表】若是比較無趣的,如“起床后燒開水”等,直接用“時間表”打卡即可。
b “短平快”之特殊事務
運動、健康類監工:【薄荷】【keep】【每日瑜伽】【健康打卡】
記賬類監工:【隨手記】【貝多多】
c “項目類”事務
通過對自身的了解,我發現有一些技能是我碎片化時間搞不定的,必須通過略微整片時間的學習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的技能,如手賬術、看一本書、辦公軟件技能,甚至本文這樣的APP探索等。
【時間筆記】技能的定期積累。
【輕想連載】記錄看的書,看的電影,聽的音樂等,偏文藝類的積累和記錄。
d 小監工類——【番茄計劃】【嘀嗒】【番茄土豆】【時間賬簿】(不贅述)
新生大學的同學們對各種工具都是非常了解的,因此本文寫得相當簡單,與其說分享,跟重要的只是思路的自我梳理吧。
就這樣建立起了自己的時間管理系統,用了一段時間后若有心得再詳細說明。
總體而言,“時間記錄”和“每日審視、反饋”這兩個方面有太多欠缺,吾將保持摸索。
希望借此文拋磚引玉,歡迎各種形式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