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三
唐紀二十九
公元726年——733年
共8年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上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
1、
春,正月,癸未,改立契丹松漠王李邵固為廣化王,奚部落饒樂王李魯蘇為奉誠王。以皇上的堂外甥女陳氏為東華公主,嫁給李邵固為妻;以成安公主的女兒韋氏為東光公主,嫁給李魯蘇為妻。
2、
張說上奏:“正在實施的《五禮》,貞觀、顯慶年間曾兩次修纂,前后頗有不同,其中有的地方不太恰當。建議與學(xué)士等討論古今,刪改施行。”皇上下制批準。
3、
邕州封陵獠人梁大海等占據(jù)賓州、橫州造反;正月三十日,派內(nèi)侍楊思勖發(fā)兵征討。
4、
皇上召河南尹崔隱甫,想要任用他,中書令張說嫌棄他沒文化,上奏擬任為金吾大將軍;前殿中監(jiān)崔日知一向與張說友善,張說舉薦他為御史大夫;皇上不聽。二月七日,任命崔日知為左羽林大將軍。二月八日,任命崔隱甫為御史大夫。崔隱甫由此與張說有矛盾。
張說有才智而好行賄受賄,百官匯報事情,有不合他心意的,喜歡當面折辱,以至于叱罵。厭惡御史中丞宇文融的為人,又不滿他權(quán)力太大,凡是宇文融所建議匯報的,多壓制不許。中書舍人張九齡對張說說:“宇文融承恩用事,口才敏捷,又詭計多端,不可不防。”張說說:“鼠輩能做什么!”夏,四月四日,崔隱甫、宇文融及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奏彈劾張說:“引術(shù)士占星,徇私舞弊,僭越奢侈,受納賄賂。”皇帝敕令源乾曜及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胡珪與崔隱甫等共同在御史臺審問。李林甫,是李叔良的曾孫;韋抗,是韋安石的堂侄。
四月九日,任命戶部侍郎李元纮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纮以清儉著名,所以皇上用他為相。
5、
源乾曜等審問張說,查出不少證據(jù),皇上派高力士去看張說,高力士回來上奏說:“張說蓬首垢面,坐在草席上,以瓦器吃飯,惶懼待罪。”皇上于心不忍。高力士借勢說張說有功于國,皇上以為然,只罷免張說中書令,其余官職待遇如故。
華杉曰:
張說這一段遭遇,非常典型,他的命運,由三種人決定:自己、敵人和朋友。首先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克己復(fù)禮,執(zhí)守正道,安全系數(shù)自然會大很多。但是他做不到,他才智過人,但是貪財好貨。既然如此,就不要不必要的得罪人,不要樹敵,他又做不到,恃才傲物,爭強好勝,宇文融受寵,他就要壓制宇文融;皇帝要用崔隱甫,他就要排擠崔隱甫。張說這是什么心態(tài)呢?他好像一個妒婦,皇帝成了他的財產(chǎn),別人不能得到皇帝的愛,誰接近皇帝,他就要排擠誰。這樣他就在朝堂上樹立了最危險的敵人。這些人聯(lián)合在一起,說他的壞話,他就到牢房里受審去了。
這時候,朋友登場了,皇帝派高力士去看張說,這時候,張說的命運,就全看高力士怎么說。因為對于皇帝來說,辦不辦都行。高力士或許是張說的朋友,或許判斷皇帝并不想真辦張說,總之他說了好話,張說就沒事了。
這就是歷史,沒有什么合不合法,只看皇帝批不批準;沒有什么犯沒犯罪,只看皇帝辦不辦你。一切都是兩可,無可無不可。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的一句話,都可能改變你的命運,朋友就至關(guān)重要。
當然,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貪心,只憑著是非善惡的標準勇往直前,修身以俟命,這不是張說能做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