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發自內心的感情
? ? ? ? ? ? ? ——讀李鎮西《德育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
? ? 讀了李鎮西的《教育為誰》一書,書中李老師談了對德育的一點看法。一段時間來很流行感恩教育,感恩老師、感恩父母,許多學校開展了類似“我給媽媽洗腳”的活動,說實話,當我看到這些活動的時候心里總有點那么不是滋味。我絕不否認孩子應該照顧體貼父母,當父母老去,照顧父母是應當的,可是,我看到許多有關感恩父母以及感恩老師的片子和文章時,總覺得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德育方式。
最好的德育是怎樣的?李鎮西說出了我心里的話。“德育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所謂“積極”說的是行為文明規范,符合公民精神;所謂“生活”指的就是我們(不只是學生,還包括教師和學校的所有成員)每日每刻彼此交往的狀態。我校的德育更多的是一種情境,一種氛圍,一種氣息,一種感染……如何讓日常生活充滿德育因素而又盡可能了無痕跡,這是我校的德育追求。”自然而然,了無痕跡,這也是我心里最好的德育。
子女對父母、學生對老師并不存在天然的必須的感恩。他對老師、對家長的愛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不是專門教育而來的,不能強行綁定孝順或感恩。我對于某些含義的孝順也是不贊同的。比如子女給父母下跪,開展類似的講座臺上臺下熱淚盈眶,甚至痛苦流涕等。父母和子女、學生和老師是平等的,我理想中的感恩是做好自己,并不需要特別的施加教育去感恩,大家都是平等意義上的交流,擁有自我的交流,沒有誰高人一等,大家是平起平坐的,沒有等級之分。某種層度上,我覺得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沒有不尊重家長之嫌。在父母能自理的情況下,也不需要給父母洗腳,人人不是應當自己洗腳嗎?但是孩子也必須承擔一部分家務,那是作為家庭成員的一分子應承擔的責任,而不是為了感恩,我們互不相欠。作為父母,不是天然就應該讓人感恩的,某些人打著孝順的幌子要求子女服從自己,是封建社會父為子綱糟粕的延續,是等級制度的遺留,沒有實行的價值。我希望孩子和家長、老師在一起,狀態是放松、自在的,不需要去思考我是不是孝順、是不是感恩這些問題,我們自由的交流,不卑不亢,展現自我真實的狀態足以。
所以我反感這樣專門的感恩教育,教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做真人,他就會擁有健全、健康的人格,他自然而然就會和父母、老師建立深厚的感情,會對父母抱有深情。本來,我們做父母也好,做老師也好,并不應該抱有讓孩子感恩的心態。我們參與了孩子的成長,看到生命如花開,這個美好的過程就是我們得到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孩子從未要求我們把他帶到這世上來,但是只要我們真心愛孩子、尊重孩子,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愛父母。至于老師,作為一門職業,我們獲取了應得的報酬,不應強迫孩子感謝自己,教育過程里收獲的真情是對我們額外的獎賞和收獲。(李鎮西語)發自內心的尊重、平等,才會有良好的親子關系,把人看做人,不管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是和我們一樣人格平等的,權利平等的,難道只是因為生了個孩子我們就自然而然可以擺起資格來嗎?
“你的孩子因你而來,卻并不屬于你”。真正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只有我們自己,父母也好,孩子也好,尋找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孩子,你不需要感激我,感情上或物質上都不必,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不依附任何人,頂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