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去電影院看了《嫌疑人X的獻身》的朋友一樣,走出影院后都想第一時間把東野圭吾先生的原著再拜讀一遍。不是因為電影挑動了對原著的情懷,而是蘇導的這部《嫌疑人》和原著之間確實夾雜了太多的違和感。
不談拍攝技巧和敘述手法,因為和上一部《左耳》相比,蘇導這次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當然你可以說《嫌疑人X的獻身》用的事張魯一、王凱和林心如,而《左耳》都是些神馬鬼……
蘇導的《嫌疑人》試圖盡可能的保留原著的內容,除了不可撼動的主線劇情以外,導演并沒有強行加戲。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在這個不帶幾個流量小花小鮮肉都不好意思拍電影的時代,看著《嫌疑人》里少到略顯寒酸的龍套戲份,不禁感嘆一句,拍電影都不帶些票房神器,蘇導還真是自信。
不少朋友說這電影看著有種莫名的別扭,卻說不清別扭在哪。確實日此,然而細想后,筆者似乎找到了線索?!皠e扭”正來自于蘇導的“遵循原著”。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中的人物、場景、思維、性格、甚至意識形態都有一個特定的范圍,那就是——日本。雖然從上海飛到東京只有短短的2個小時,但歷史文化乃至政治層面的差異性,讓中日兩國國民的“三觀”有著截然不同的屬性。原著之所以能讓中國讀者接受并且產生認同感,依靠的是大量的內心描寫和環境描寫,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身臨其境”,消除“排異感”是需要時間的。
而一部電影,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去除主線故事,留給蘇導把一個日本人發生在日本的故事“搬遷”來中國并且讓觀眾相信這就是中國人在中國的故事的時間不多了。因此,我們對張魯一“為愛頂罪”表示不能懂,對林心如不自首表示不能懂,對王凱不近人情表示不能懂就都說得過去了。
蘇導為了迎合中國觀眾的口味,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比如把原著中林心如的角色兩次離婚的敘述屏蔽了,也為她做陪酒女的經歷打了“馬賽克”,并且在原著中她并不是像電影中那樣對張魯一的自黑計劃一無所知,諸如此類的善意改編,只是為了讓林心如的角色能更多的被觀眾所接納。
當然也有不太合理的改編,比如張魯一角色的人物設定,在原著中是個其貌不揚、身材矮小的“猥瑣大叔”形象,因為長期得不到關注,所以在林心如一次巧合的“搭救”后對她有了初戀般的好感。張魯一的演技可以規避不少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卻是“太帥了”,就這樣的相貌還長期得不到關注和愛,騙鬼呢?
蘇導的《嫌疑人X的獻身》目前在豆瓣評分6.6,屬于可看可不看的水準。不愿為票房買單的朋友,不妨把原著品味一番。
(本文來源Neet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