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128期“景”專題活動。
遲不過隔一天,一般是每天跟老媽通個電話,了解到二老的身體狀況基本穩(wěn)定,隨茬就飯能自理,也就心安些。可畢竟是八十多歲高齡的兩個老人,年邁體弱,深受幾種基礎(chǔ)疾病困擾。隔三差五回去看望二老,成了我比逛景區(qū)都積極的事兒。
這不,剛?cè)烨盎厝チ恕R贿M院,就給我眼前一亮。南面,東面,準備種菜的園地都翻松了,濕潤潤,平整整的,畦塄展堰,長是長的樣,短是短的形。一鼻清新、芬芳馥郁的春景油然而生。那齊刷刷的甜糯玉米;滴溜耷拉的黃瓜藤蔓;紫茵茵的茄子;綠綠紅紅黃黃的西紅柿;盆大的倭瓜,滾圓枕頭長的西葫蘆;串串連連的菜豆角,以及不顯山不露水、勁頭十足的大蔥等等綠色菜園愿景浮現(xiàn)在腦海里。
且說且,汪汪汪,喂兒喂兒喂兒,栓在西房門口的狗兒“貝貝”冷不防給使了幾聲聲勢兒。看見了,它的屁股跟頭扭來扭去,一會兒九十度,一會一百八十度,一會兒三百六十度。不言而喻,它一邊發(fā)嗲,一邊在告訴我,老爹老媽好著呢,貝貝也好著呢。包括剛回來的我,我們大家都好著呢。
柴火房新存滿了的干玉米軸軸,紅呶呶的堆到了門口。心細的老爹在門檻攔著一條木板,既擋住了玉米芯兒溜到外面,又方便去用。這細節(jié)營生,換作年輕人是不一定去理會的。爛柴房爛柴房,一個“爛”字全能交代得過去。更何況一個心臟放了支架,嚴重慢阻肺,走路搖擺,腳步也提不起來的八十六歲老人?老爹的精氣神和景氣勁兒能不信嗎?
如果說柴火房是二老做飯取暖,一日三餐煙火生活必需打卡的地方,打理它,為的是柴草不受風刮雨刷,燒起飯來火焰帶勁兒,是理所當然。那么,院子里那輛已經(jīng)“退伍”十幾年的小平車(本來還能用,因老爹體力衰弱,兩弟用不著,只好擱置)不用,本該是廢品一件。要么撂在那兒眼皮都沒人瞭一下。要么干脆把它當成廢品砸爛,鐵架和車轱轆賣錢換豆腐,木板劈開生火。
而在老爹眼里,依然是寶貝一個。可不,他總是說,正經(jīng)東西切不可隨便丟棄損壞,萬一用得著不用干瞪眼。于是乎,你看,兩根車轅臂展脫脫地搭在墻根前那堆順哆哆的木椽上。車轱轆披著冬擋寒,夏遮雨,不寒無雨時為遮陽傘。圍欄上的橡膠皮墊,塑料紙上一層下一層,風刷不著,雨淋不到。看了小平車有多“幸福”,就知道老爹有多大的愛家、愛物品,愛生活的精氣神。
移步換景,再看看跟三間磚瓦房并肩齊眉、正陽正地的那四間土窯洞。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二老親手建造的。土墻,土頂,土泥皮,楊木門窗。好幾年閑置下來不住了,可也不擺爛。下面通亮的三塊玻璃窗子仍然明光水化。上面麻紙、窗花,過年時又剛換新。白里透紅,賞心悅目。紅撲撲的“福”字閃在眼前;照到心里;暖在整個家宅里。
我的故里,老爹老媽依然生活的家園,由外及內(nèi),由遠到近,由過去到現(xiàn)在。目之所及,皆風景。經(jīng)過近五十年的滄桑歷煉、沉淀,在兩位銀發(fā)滿頭老人的守護下,不能不成了兒女們心中的一道、名勝古跡也難以“爭寵”并替代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