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中國詩詞大會》的精彩背誦表現,16歲的武亦姝刷屏不斷,成為各大主流媒體、各種自媒體熱捧的古典詩詞傳承形象代言人。我愿意給當下的她打100分,因為對于她這個年紀的詩詞記憶儲備量,我是自愧不如的。
但是,如果三、五年后的武亦姝仍然只是一臺高速運轉的詩詞記憶機器,那么我只能給未來的她打60分了。
何也?歷朝歷代留下名聲的文化才子,必然個個博聞強記,但其名世的不是超強的記憶才能,而是動人的創作才華,正所謂“斗酒詩百篇”,而非“斗酒背百篇”。當下的武亦姝的確有才,但此才僅是記憶經典詩詞之才,絕非“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全部內涵。更好的古典詩詞才氣,是能創作出古體詩(古風)或者是既符合平仄、押韻、對仗等規則又彰顯優美內容意境的近體詩詞(格律詩詞),這般"形質雙優"的創作能力才是傳承古典詩詞文明的靈魂所在。雖然今人寫古體詩或近體詩詞無法比肩古賢,但只要愿意鉆研和勤于創作,寫出純正的古體詩或近體詩詞對于一些聰慧的今人來說也非登天難事。單純的背誦詩詞,特別是背誦近體格律詩詞,未必真正理解何為平仄、何為新韻舊韻、何為對仗,未必深刻把握該詩詞為何如此平仄、為何如此押韻,為何如此表情達意,但一旦進入格律詩詞創作階段,就必然要了解平仄、用韻、押韻、對仗等形式規范要素,要掌握內容表達的虛實處理技巧,要提升遣詞造句的審美取向水平,這樣更上層樓的詩詞傳承才更具深遠文化意義。
不能否認的是,博聞強記是自主創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大量記憶前人經典詩詞名篇的基礎上,詩詞創作才不會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創作時可以參考或借用經典詩詞的寫作技法、造境手法,就好比書法國畫領域把臨帖臨摹所得化入創作中一樣,因此“記憶→仿寫→創作”螺旋式上升模式無疑是傳承詩詞文明最有效的路徑。
令人驚訝的是,繁華商業之都香港,竟然從1991年起堅持每年舉辦一屆詩詞大會,至今已經堅持了26屆,而且它不是比賽背誦,而是比賽創作!“全港詩詞創作比賽”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與文化事務署中央圖書館聯合舉辦,分為學生組與公開組,單年賽詩,雙年賽詞。學生組又包括了大中學生,公開組包括社會各階層。幾乎每一屆比賽主辦者都會聲稱“是屆參賽者的作品水準甚高”,如果你在網上看過該比賽歷年的一些獲獎詩詞,就會發現真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這些獲獎作品真正達到了“形質雙優”的創作境界。
筆者在業余時間堅持嚴謹的格律詩詞創作已逾十年,在我看來,武亦姝現象對于推動全民誦唱經典詩詞善莫大焉,是一件帶動傳統文明傳承的無量好事。并非希翼全民寫詩,但的確期待年輕的武亦姝以及后繼的張亦姝、陳亦姝們,基于當下精彩的開端,能夠在未來大膽創作,把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基因真正融入到血液中,全面詮釋年輕一代“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本真內涵。
(原創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作者捍衛讀者理性表達各種看法的言論自由和權利,但謝絕情緒化言論、不文明言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