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身邊同學一起抱怨生活的種種無奈與現實,也一起經歷過那種面對未來毫無意識與準備的茫然無措的階段。當時我想,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后來,A同學依舊在忙于應付各種兼職,似乎已經忘卻了自己想要閱讀許多經典著作的小希望,每次她都說時間不夠,課又多,老師布置的作業、任務還很繁重,拿來的時間去完整看完一本書?可是,我明明看到她還是有時間去刷最新熱播的《歡樂頌》,還是有時間刷微博的各種段子,直至深夜,為何就不能給閱讀騰出一點兒空閑呢?
B同學則是完全的電視劇迷,可以幾乎一整天待在床上刷劇…
當然,我也并不能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妄加評判,況且我自己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都是我們所期盼的,此時此刻的我們還撐不起那個美好的樣子,正因此,我們才有必要踏出自己歷史性的第一步,一切皆有可能。
想要提高英語口語,就尋找各種途徑去交流、學習,結識外國小伙伴兒,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感受,發現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開始養成閱讀的習慣,看完了《白夜行》,驚嘆于作者的縝密思維與情感把捏之巧勁兒;看完《14堂人生創意課》,發現人生的另一番格局,明白一切都得從自己著手;看完《活著》,才知道活著原來不是去頑強地反抗或斗爭,這只是可能性之一,更多的是那份隱忍與“接受”,與命運“同甘共苦”的樸實如大地般的生命態度。從不愿意跑步到完成北京市半程馬拉松,從害羞內向到愿意在眾人面前獻歌一曲…我不得不說,只有當你做了些什么,你才會成就些什么。說成就似乎太大了,就說成為吧,就像尼采曾說的---“成為你的存在”。任何加在你身上的形容詞、光環都不是沒有來由的,你自己造就了它們。
如同薩特所言:“人是其一些行為的總和”,我們的存在總是先于我們的本質,關鍵在于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生來就是什么或想要什么那么簡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