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史蒂夫·霍夫曼的《讓大象飛》,大象會不會飛我不知道,但我是在飛機上飛著看完這本書的。
書中講了很多關于創業、創新的故事和霍夫曼“船長”本人的“駕駛”心得,號稱是《從0到1》的實踐版。在這篇隨筆中,我不想把書中內容都如數家珍一遍,而是挑一點和我最近體會較深的來闡述。
你的世界是你的假設
霍夫曼說:“這個世界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構建出來的?!?/p>
很類似于《人類簡史》的觀點,我目前也比較認同這種說法。我們有點像“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盲人”,每個人都摸到了真實的象的某一個局部,每個“盲人”以此構建出來的世界都是真實的,但真實不等于真相(真理)。
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正是我們所想象的東西,但是在外面還有很多我們無法看到的東西。我們的大腦會過濾掉很多我們不想或者不愿意看到的東西,而這個過濾器的原則就是我們的世界觀?;谖覀兊氖澜缬^,我們會選擇接受、重塑或者放棄一條新的信息。
而我們犯的錯就是把真實理解成真相。認為自己看到的真實就是真理,其他人不同于自己的世界當然是有問題的。因此,我們會花很多的時間試圖說服別人信奉我們的世界觀,甚至不惜訴諸武力。
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一旦陷入這樣的認知局限中,就很難接受還有其他的開放方式,往往也就失去了創新和改變的可能。
創新
關于創新,霍夫曼提到一種方法:從某一個領域借用概念并將之應用于另一個領域。如,把心理學的概念引入企業管理后就形成了產業和組織心理學;領英的概念就是將紙質的個人簡歷和社交網絡混在一起。
而對于我們來說,阻礙我們創新或者改變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呢?我想,也許是我們太專一了!
圣雄甘地說:“最開始他們不理睬你,接著他們嘲笑你,再接著他們開始反對你,然后你就贏了?!?/p>
我們往往怕自己不同于周圍的人,所以心甘情愿的接受其他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對理所當然的事情不以為然。別人認為的自己往往也會覺得就應該是那樣子的,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而這種心理其實會限制我們的創新能力,讓我們由開放變為封閉。
我們沉浸在自己的文化中,常常會對很多事情視而不見,還會把很多事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我們可以踏足另一種文化中,我們就有機會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去尋找并接受那些直覺上認為是不真實的東西,看看能否從中發現一些問題的真相。
也許把其他文化中某些部分和我們文化中的組合起來,可能會拼成更接近真相的樣子,保持這種開放的心態,至少讓我們的世界存在更加多樣性的可能。
質疑理所當然
如“盲人”一般,要從“局部真實”體驗到整個“大象”何其困難,那個“象”(真相)也許和自己認為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我們首先要放下自己堅信的東西,并超越自己的文化中的行為習慣,這可以幫我們建立起新的聯系,并且能夠看到在其他的情形下會被我們所忽視的東西。
雖然這很難,不過我們還是應該學著對所有的事情進行質疑,并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事情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