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養育目標
學習了《家庭教育心理學》后,我知道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是“滿足兒童的發展需要”,因此,我從以下三個角度確定兒童的養育目標,它們分別是生理發展、心理發展和社會性發展。
一
我們知道生理是兒童發展的基礎,基因的遺傳、大腦的發育成熟、身高體重的增加、運動技能的進步都體現著兒童生理發展的水平;在以上發展中,有些是后天的家庭養育環境中可以做出努力的,有些如基因的遺傳則是后天養育環境無法改變的。通過科學家對兒童大腦的研究發現,兒童的大腦在3至15歲會經歷快速、爆發式的增長,而多樣的信息刺激可以促進大腦的神經元間的聯系;腦內多巴胺的變化和同時期的額葉增長則可能與兒童認知技能提高有關。基于以上研究發現,做為家長可以在兒童大腦快速發展的階段為孩子提供豐富的、來自多感覺通道的信息刺激,并為兒童創設充滿關愛的環境,多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讓孩子有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以促進大腦的良性發;保障了充足睡眠后,兒童身體和腦可以得到恢復、補充、重建,除了睡眠,合理的營養飲食更是兒童身高、體重正常發展的重要保障。根據發展學家阿諾德.格塞爾的動態系統理論觀點認為:天性與教養、嬰兒與環境,都是不斷變化著的系統的一部分,它們會共同發揮作用,困此,對于家庭養育者來說,學前期的簡單運動以及童年期讓兒掌握例如跳繩、游泳、跑步等技能,除了可以增強兒童對自己身體的控制、促進身體大肌肉發展,還能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精細運動技能是精細調節的運動,抓玩具、扣扣子,搭積木這些感知——運動的結合的活動則對發展嬰兒的手眼協調很有價值。中樞神經系統的不斷髓鞘化反映在童年中后期精細運動技能的提高上,而髓鞘化是加快神經元間的信息傳遞的決定性因素,做為童年中期的養育者,此階段可以做的是:讓兒童以手做為熟練的工具,除了上面提到過的扣扣子、搭積木,還可以讓兒童參與手工、握筆畫畫、寫字、彈奏樂器等等,進一步發展精細運動的協調性。
二
關于家庭在兒童心理方面的養育目標,我關注的是兒童依戀關系、自我與同一性的建立,這兩點決定了兒童將來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水平,而適應能力又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征。
依戀是兩個人之間的緊密情感紐帶,在嬰兒期,舒適和信任對于依戀的發展很重要,心理學家安斯沃斯認為生命期第一年的依戀為以后生命階段的心理發展提供了基礎,英國精神病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嬰兒與養育者形成的依戀關系決定了嬰兒成年后的依戀類型,他根據養育者所提供的照料質量和反應將依戀類型分為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回避型依戀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的嬰兒較容易發展出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表現出更積極的、更有技能的同伴交往,出現更少的行為問題、更低的生病比率,與其他依戀類型相比,成年后的親密關系更有可能發展出安全型依戀關系。因此嬰兒期的養育目標應該確定為:發展兒童對環境的信任感、安全感,作為養育者在照料嬰兒時,盡可能多地為嬰兒提供生理舒適感,可以多給以舒適的身體接觸;作為照料者應該保持敏感性與高回應性,盡量提供高質量的母子交互關系,對孩子需求及時響應。
自我理解是兒童對自我的認知表征,是自我概念的實質與內容,兒童的自我理解主要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各種角色和各類成員的關系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兒童與生命早期的重要他人的關系對兒童的積極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它為自我同一性提供了理性的基礎,是一個人重要的心理基石。為了實現上述的養育目標,需要兒童養育者在與孩子溝通時,可以在語言上給以肯定和欣賞,表達出對孩子信任,多給以積極的預期。另外,鼓勵孩子做家務、獨立做事,通過做事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并增強兒童對生活的掌控感。做為養育者,努力發現孩子的興趣和優勢項,讓孩子通過自己努力成果而看到自己的價值,體驗到成就感,積累小成功發展自信心則很重要的;同時也有助于兒童保持較高自尊水平,得出自己是個好孩子的自我評價,且評價并不都依賴于外界;無條件的接納會讓孩子相信做好做壞并不影響他做為一個人的價值,從而變得敢于嘗試、不怕失敗和錯誤,也更有上進心。
三
在促進兒童的社會化發展時,父母的養育目標除了成為兒童成長路上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還可以是兒童發展道德、情緒能力、社會交往等社會化進程中的重要榜樣角色。當接受到養育者所給予的無條件接納,便傳達給了兒童探索世界的安全感;為兒童面對挫折時提供支撐,則既有利于兒童解決問題,又豐富了兒童的成長經驗和生活經驗。根據社會觀察學習理論,父母在與孩子共同面對困難時所表現的態度價值觀、合理的情緒表達,都將成會孩子認同的楷模、行為的榜樣,孩子會將所習得的社會遷移至自己與同伴關系中,發展自己社交能力,所以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這一講法。
綜上,為人父母后,除了身份上的升級,更要有相應的認知升級,先明確了孩子在生理、心理、社會性發展上的養育目標,才便于有更為切實可行養育策略,愿您與孩子搭伴成長路上風光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