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在任何場合掩飾我對「黃太吉」的厭惡之情,在比較大眾的微博和比較小眾的飯否,我都多次滿懷惡意地調侃與「黃太吉」有關的一切。即便在與黃太吉的天使輪投資人,創業工場的麥剛老師見面時,每次麥剛老師得意地提起黃太吉,在他把赫暢一頓夸、然后對其未來大加展望后,我都會試圖盡快轉換話題,甚至寧愿聊為 HeyJuice 代言的 AngelaBaby。
為什么我討厭黃太吉?應該和吃著煎餅長大的所有北方人一樣,我不愿接受黃太吉這樣的煎餅代言人。雖說任何時候都可拋出一句「好不好吃是主觀判斷」來為黃太吉脫罪,但黃太吉煎餅在口感勝不過路邊攤的條件下,居然有著超過路邊攤數倍的價格。當游客來到北京,在黃太吉買一個明顯不能帶來「驚艷」之感的煎餅時,居然花了超過麥當勞一頓超值午餐的錢,想必會對北京這座城市產生不少疑惑吧。煎餅不該是這個樣子呀。
該怎么描述黃太吉的煎餅?胖大的外表、枕頭一般的形狀,實在無法體現街邊平民食品的輕松和風趣。過重的面食咀嚼感配合過咸的醬料,總令人想起「醬多了加面,面多了加醬……」的老笑話。同樣爆咸的豆腐腦和爆甜的柚子茶,使你在單點其中一項時不免對另一項心生向往,而在同時點之后幾乎齁死。至于他家各色小食例如豬蹄、茄盒等,也總是調料太多或者油太重,雖然有著不輸他家煎餅的不小的凈重,誠意倒是挺誠意的,無非是難吃的東西讓人稀罕不起來。我見過的,美食大 V 對黃太吉做出的最高評價,也只是一句耐人尋味的「這個茄盒炸出了茄盒的味道」。
此外,黃太吉一向門可羅雀的店面,擺了一大堆宅圈手辦、奇怪的前臺風格,以及「在這里,吃煎餅、喝豆腐腦,思考人生」的宣傳語,都不免令人陷入無限的思考人生中去。我相信,與我一樣對黃太吉持懷疑甚至嘲諷態度的人不在少數。然而,這家飽受爭議的店家卻從 2012 年堅挺到現在,從創業工場幾百萬投資到去年 18 億人民幣的 B 輪,從單一互聯網煎餅品牌衍生出「大黃蜂」火鍋、「牛燉先生」蓋飯、「從來」餃子等眾多 IP,還有許多人都在馬路上見過的「來得吉」外送平臺…… 可以說,在新生代互聯網餐飲企業中,黃太吉若是自稱第二,怕是沒有哪家敢去占第一的位置。
這家令你我都討厭的,打著「煎餅」旗號的互聯網公司,是怎樣成功的?
赫暢、嘴炮與營銷——餐飲界的大 Beats
赫暢,一個年輕的受人矚目的創業者。不管是天使輪創業工場的麥剛,A 輪的分享投資,還是后來的金慧豐、盛景網聯,對赫暢個人都是贊許有加。參與到黃太吉投資之中的決策者,如果需要向別人解釋「為什么投資黃太吉」,往往都要說出「我是投資赫暢這個人」來。
這個理由確實不錯。早期風投盛傳,也基本是實際情況的一句話便是「投資投的是人」。在不同人的口中,赫暢都被描述為一個年輕、精力旺盛、語速超快、異于常人的創業者。
與赫暢接觸過的人,常常形容赫暢是一個典型的「創業者」:起早貪黑,話癆,活在「新聞聯播」里——也就是渾身正能量。他張口閉口不離黃太吉,而且不太談論黃太吉的現狀,尤其不在乎別人的議論,而總是著眼遠一些的未來。他最開始把黃太吉形容為最好吃的煎餅,不到幾年期間又很快背離煎餅主旋律,紛紛推出卷餅、火鍋、餃子、蓋飯種種餐品,似乎很容易「忘本」。但在他手中的黃太吉,卻是日進斗金、周開新店,在質疑和謾罵中平穩度過了 B 輪,就像他家身穿黃色制服的外賣小哥,騎著惹人注目的拉著黃色保溫箱的電動車,有礙觀瞻,但又相當快速地跑在路上。
我最早聽說黃太吉甚至是在人人網上——廣告都做到人人網了,您說這營銷給力不——而那時還只是 2012 年。一個大紅招牌懸掛在人人網的相冊中,連煎餅的影子都還沒見到,營銷勢頭早已撲面而來。黃太吉像是把自己的主營餐品「煎餅」藏著,吸引你前往門店一試。一試之后,發現不過如此,那也是晚了。
這種營銷對北京人自然有獨特的吸引力,也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來京時「順便」光顧,儼然米其林一星的派頭。就算最后人們紛紛大失所望而歸,這一記成本不高的營銷仍然效果顯著。最關鍵的是,這面突然樹起的煎餅大旗,對于不熟悉煎餅的人來說,簡直成為了「煎餅」的榜樣。
從沒吃過煎餅的人,懷著體驗的心情去嘗試又臟又亂的路邊攤顯然并非明智之舉;即便本地人都吃路邊攤,路邊攤也絕不能成為煎餅形象的代表,這就為黃太吉提供了顛覆的基礎。黃太吉成就了眾多好奇者的「煎餅初體驗」,這也是日后黃太吉得以玩轉價值觀運營和社群經濟的基礎。
Beats 咱們都知道,一個在群眾眼里逼格很高,在小眾眼里毫無逼格的耳機。赫暢當然不傻,他很好地理解了 Beats 的優點——群眾要聽的根本不是什么音樂,而是明星代言的廣告,和旁人的贊許艷羨之詞。事實上,赫暢自己就曾把黃太吉和 Beats 作比,他當然沒有提到 Beats 耳機本身堪憂的質量,但懂的人自然懂。
利用互聯網進行早期傳播、利用互聯網塑造品牌價值的精神,在黃太吉建立初期便深入這家企業的骨髓。隨后發出聲音的西少爺肉夾饃、雕爺牛腩、伏牛堂米粉等,都多多少少借鑒了黃太吉早期的營銷路數。西少爺把同樣路邊攤經營的肉夾饃請進可信賴的清潔門店,雕爺則把一碗看似普通(味道上確實普通)的牛腩拔到香港食神的高度,仔細想來都是一種對傳統的解構和利用。
不同點在于,學到營銷本領的大有人在,像黃太吉這樣獨領風騷的「互聯網餐飲」并不多。
現實中,西少爺店門口常常排隊買餅,叫個鴨子回頭客十分之多,淘汰郎小火鍋月流水 300 多萬…… 但是,奇點兄弟(西少爺)的 B 輪規模遠不如黃太吉令人艷羨,味美曲香(叫個鴨子)仍舊陷于天使輪估值過高的泥潭,而云景品質(淘汰郎)似乎還沒有透露出 A 輪相關的消息。更關鍵的是,不,最關鍵的是——這三家都比黃太吉好吃(即便西少爺多少有些單調),同為「互聯網餐飲」,其成功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如今這些相對美好的食物不如黃太吉火熱,反倒構造了一種奇妙的落差——這破玩意兒也有這么高估值?
但為什么黃太吉才是中國互聯網餐飲的領頭羊?赫暢曾經自己總結了關于黃太吉的十個關鍵詞:第三人格、個人崛起、體驗立場、信息倒灌、組織降維、傳媒消融、破立顛覆、社群經濟、價值觀通貨、中國勢力。
如果您沒有看關于這十個關鍵詞的演講,您可能會覺得這十個詞玄而又玄,實際上也確實挺玄的。赫暢能夠張嘴就講出圍繞十個關鍵詞的長篇大論,功力實在是不可小覷——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提前下了苦功,但無論如何,都說明赫暢在營銷、宣傳方面確實很有才能,也十分用心。
仔細看這十個詞,無外乎是關于產品、營銷和管理的,有的重要、有的一般、有的基本是灌水,最關鍵的是邏輯上比較破碎,很難讓不知道黃太吉的人,根據這十個詞聯想出一家具體的企業。更甭提拿著第三人格和組織降維的理念就去開公司了,您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么呢?而且,在真的把用戶群做大之前,談什么社群經濟、什么中國勢力,那都是狂人發夢了。
這就對了,一個演講就讓你懂黃太吉,那誰都能做了。
高舉「餐飲」大旗的真 · 互聯網人
為什么黃太吉能成功?為什么黃太吉難吃,卻能成功?為什么黃太吉這么難吃,卻能這么成功?
可以說,互聯網餐飲的成功,絕非「互聯網美食」的成功。任何將二者混為一談的評論,都既對美食不負責任,也對互聯網不負責任。餐飲成功,從來也沒有一個必要條件叫「好吃」。
建筑工地附近十幾元兩葷兩素的盒飯,不僅不好吃,衛生也顯然存在問題。考慮到如此便宜的價格,食材來源估計都令人不敢細想,然而這并不能阻擋每一個盒飯老板數錢數到手軟,也不能阻擋每一個工地附近都有這樣的盒飯老板在數錢。假如誰能把所有的廉價不衛生黑心盒飯統一在一家企業名下,這家企業一定也是成功的——假如不被公安機關注意到。
黃太吉當然不是不衛生和黑心的,甚至不是廉價的——恰恰相反,它把本來可以不衛生和黑心的煎餅、小吃、蓋飯等物變得不再廉價,讓他們有了品牌背書和衛生保障,甚至有了逼格。既然可以通過縮減價值來降低價格,自然也可以通過膨脹價值來抬升價格,只要把握好平衡,就可能有人買賬。
黃太吉便成功地把握到了這一平衡。對于十幾元到三十幾元的一餐,消費者不太可能寄予「美食」的厚望,應該說能保證新鮮、好看、吃不壞肚子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您可別忘了那十塊錢的盒飯所有菜都是黑乎乎的。既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花十幾元到三十幾元吃一頓開封菜或牡丹樓,想必也有人愿意花同樣的錢吃一份中式快餐。
更關鍵的是,靠著「給煎餅樹立榜樣」驗證商業思路(這里還不能稱之為商業模式)并成功獲得知名度的赫暢,絲毫沒有停下腳步。煎餅的天花板,在我嘴里是很高的,什么全世界的煎餅、煎餅界的蘋果之類,然而我自己可不敢信這些鬼話——你讓你的粉絲社群吃三年煎餅,不如忽悠他們自殺現實些。火鍋開起來,蓋飯開起來,餃子開起來,我必須能夠覆蓋我的受眾的需求,讓他們能夠吃我家吃不膩,才算是抓住了這個「社群」。
黃太吉受眾的需求是什么?當然不是美食,也不是什么好吃,而是快餐,是果腹,是「中國勢力」的開封菜和牡丹樓。
都市年輕白領在工作餐上,從不追求好吃,追求的是可信、可選、穩定、衛生和配送方便。這才是互聯網餐飲,而不是互聯網美食;再直入命門一點,這就是互聯網,而不是餐飲。
為了實現可信,黃太吉通過營銷不斷樹立逼格,建立起了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為了實現可選,黃太吉在煎餅之外火速開發各種小吃(雖然都不怎么好吃),甚至不惜血本重新建立火鍋、蓋飯、餃子的子品牌。為了實現穩定和衛生,黃太吉建立工廠店模式,建立店長監控模式,把整個中式快餐鏈化,使其便于管控同時降低了成本。最令人稱奇的,是黃太吉把這一切「與餐飲無關的工作」做得相當出色,而在營銷口上仍然只提自己的「餐飲」甚至「美食」概念。
而最后,為了配送方便,黃太吉果然自營了外賣平臺。這樣一來,供應商、快餐鏈條和工廠店布局合為一體,供應、生產與配送同時有了來自平臺的數據支持,餐飲搖身一變成為電商,規模化不在話下,管理成本顯著降低。這樣一來,黃太吉的管理層自然抽得出功夫不斷研發新的菜品和子品牌,不斷大力營銷,不斷和粉絲互動——而且,隨著這一模式的日趨成熟,黃太吉為人詬病的「略高的價格」甚至可能有稍微降低的空間,而且「糟糕的味道」簡直是有朝一日一定會改善的。
降價自然源于規模化,這個規模從何而來?前文提過,任何親赴黃太吉的食客,也許都對黃太吉冷清的門店心生疑慮。沒錯,門店是落后的,堂食餐飲之所以不被風投看好,便是基于其可見的天花板——便是您每日排隊,一個店的流水最高有多少,一早便可估算出來,想象空間太小。然而,黃太吉「工廠店」+「外賣」的模式,一方面顯著提升了生產和配送能力,使一家工廠店幾乎可以起到數十家、數百家的功效,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堂食的天花板,而這才是傳統餐飲最害怕的東西。
總是念著互聯網餐飲,而時下的餐飲創業者,往往還是把思路沉浸于餐飲本身。無論啤酒和生煎,抑或糖果和魷魚絲,若是他們早出現幾年,憑借單品積累起品牌優勢,或許能與黃太吉一爭將來互聯網餐飲的高下。然而,在黃太吉已經完成互聯網方面的架構建設,已經能夠騰出手來精研「美食」的當下(黃太吉的蓋飯后來居上,顯著優于其煎餅),多數餐飲創業者卻還停留在「只關注美食」的階段,表面相似(甚至大多新品牌略勝一籌),段數可就差得太遠了。
根本沒有這樣的煎餅,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經美食。黃太吉,真正的互聯網創業者,所謂「餐飲」,那只是一種載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