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二月十九日,新生活運動四周年紀念。隨著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旅行團出發,帶了紙筆洋燭,穿了布襪草鞋,從韭菜園經中山路而至江邊,街道兩旁高懸著美麗的國旗,千千萬萬的在空中飄揚,我們離開了有4個月感情的長沙,心中自然有些依依。我們旅程的第一階段,由長沙至常德,計劃是坐船的,當晚,一切都安排完畢,五條民船在滿天星斗下,靜靜地駛離了夜的長沙。”
? ? ? 這是長沙臨時大學學生錢能欣在《西南三千五百里》中記述的南遷首日景況。八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也在春霧迷蒙的早上離開長沙,跟隨著他們當年的足跡向著遙遠的南方遷徙。
? ? ? 船是不能乘的了,因為如今的湘江由于水枯灘淺,早已不能行船,百舸爭流之景早已不復得見,而且如今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有誰還會去乘坐和經營那蝸牛一般的江船,于是只能乘車前往。
? ? ? 到了長沙汽車西站,買了去益陽桃江的車票,車票沒有時間,坐滿即發車,在車旁只等了10分鐘,車已滿員駛出長沙,別了長沙,我第一次踏足于此,只呆了一天的時間,父親90年前也是由此出發,不過他是往北去南京,而我是往南向昆明,父子都是在春天離別潭城,時間卻已相距近百年,路途也是南轅北轍,不知道他當年離開此地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是牽掛、是不舍、還是毅然決然。而他已離世二十五年,不能再敘憶往事,一切皆已成謎,只是在那波詭云譎的當年,曾有一個少年由北上,從此再未返鄉。九十年后的今天,他的子嗣也由此南下,沒有留連,沒有回顧,只是憑著心靈的召喚,去追隨一段被時光所掩埋的苦難歷程
? ? ? 車過益陽,沒有繼續往常德,而是轉道去了桃江,因為益陽只是當年旅行團打尖歇腳之地,沒有留下什么印痕,我們就順便偏離了方向,去桃江縣尋訪道家的圣地浮丘山和心中留下深深刻痕的桃花江。
? ? ? 浮丘山山自古為楚南名山,山高林密,風景秀麗,四季景色迷人,且有不少文物勝跡。山頂浮邱寺建于唐宋時期,為道教宮觀與圣地,長年香火不絕。今存寺宇為清代重修。
? ? ? 浮丘山主峰海拔752米,寺廟正位于此處,遠遠望去山勢巍峨,令人望而生畏,從山腳到山頂不能行車,既不收門票,也無觀光車,全憑雙腳拾步而上,好在筑有公路,不用攀登那當年上行的陡峭臺階,上山之路蜿蜒曲折,從山上到山下,走了一個多小時,幸得平日安步當車,因此尚可克服,不過初登山時也是氣喘吁吁,到后來方才適應,但也是衣衫濕透,揮汗如雨。
? ? ? 千辛萬苦到得山頂,只見得破敗廟宇一座,既不見香煙繚繞,也不聞鐘磬悠揚,寺內闃無人跡,尤其訝異的是,既然此地號稱道教圣地,卻又名稱為浮丘寺,既是寺,為何主殿又名祖師,供奉著道家華蓋祖師浮丘公,而更為奇特的是在師祖殿之后,卻又為大雄寶殿,殿中供奉的又是如來大佛。我不敢妄稱遍訪名山古剎,但佛寺道觀也去過不少,在此第一次見到釋道合流并處,前道后釋,并存不悖。對此奇特景觀,不知是我孤陋寡聞,還是天下獨此一處,心中之惑難解,改日再仔細考證。
? ? ? 古寺已顯出頹廢之態,斷壁殘垣橫亙,滿地舊破磚碎瓦,沒有香火,游人稀少,那和尚道士也不見蹤影,真個是大德真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只有古寺門前那兩千歲的古銀杏樹默立數千年,凝望著古寺的興衰存亡,守護著古剎的清寂,只是用它虬曲的枝干訴說此地數千年來的往事和傳說。
? ? ? 夜晚回到桃江縣城,看到了名聞天下的桃花江,自然的景色各有千秋,可一旦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就會增色不少。正因為黎錦暉的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窩》中的歌詞:“我聽得人家說,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桃花江是美人巢,桃花顏色好比不上美人嬌”,此歌詞曲并荗,并經周旋,鄧麗君的深情演繹而令人著迷向往,再加上湖南還有個桃源縣,人們總把桃花江也想為想為世外桃源,心系神往。其實,一旦親臨目睹,這所謂的桃花江只是一條普通的小河,夜色中雖看不明白,但自信水流絕不清澈,至于是否美人窩,也缺乏體驗和考究,不知是否確實,只不過,湘女自古多情,相傳當年娥皇女英追尋舜帝,得知帝亡抱竹痛哭,淚染青竹,淚盡而死葬于湘江之濱,此說已流傳千年,瀟湘于是多美人,可今日的桃花江并不見桃花相映,更不見清流浮萍,只見兩岸霓虹閃耀,河水默默無聲。昔日參加湘黔滇旅行的劉兆吉君沿途收集民間歌謠,益陽的有此一首:“隔河望見牡丹開,一朵鮮花不過來,只望老天快下雨,風吹牡丹過河來”,那河不知是否就是這桃花江,今夜入住這河畔酒店,不會有牡丹吹過河來,只愿一夜好夢,褪盡一日疲憊,為明日的新程養精蓄銳,向著桃花源進發。
? ? ? 按劉君提議,明日由桃江步行至益陽,二十五公里路程,行走老路,穿越竹海,雖非當年行程,卻能體味桃江勝境,飽覽田原景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