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筱簫雨笙?安徒生的樹與明月?
《陳情令》劇評
我是個極少追劇的人,追看《陳情令》多少是個意外,我想寫一寫一些對它的看法或者說我看它的理由。截止到今天,《陳情令》更新了26集,騰訊會員可再觀看4集預告,我已經走在追劇的最前線。所以我的一些看法,也多針對于這26集。
“是非在己,毀譽由人,得失不論。”
A/?讀者接受
要講《陳情令》就繞不過《魔道祖師》,其實也談不上“繞”,二者是同根同源的存在,不過網上充斥著所謂原著粉、動漫粉、廣播劇粉等各種粉的大量的敵對氣息,讓人多少有些后怕。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小說改拍成影視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無論是編劇這邊,還是讀者這邊,都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簡言之,兩者都怕毀經典。是兩者都怕,而我們往往看到的、照顧到的是原著黨的情緒。個人覺得,改編經典,優劣向來并存,并且極為明朗。即使是看87版《紅樓夢》,覺得沒什么大問題了,它還原度高,代入感強,節奏、人物、配樂、道具選擇也不錯。后來每每讀起《紅樓夢》,腦海中自覺跳出相應人物形象和場景,又會覺得這太突然了,沒有一點兒想象的余地了,林黛玉大概就是那個樣子,以至于后來提起林黛玉,就會跳出陳曉旭那個演員的熒幕形象。這種情況不太好,但既然選擇改編一部經典作品,就避免不了它的存在。從前可以是“作者已死”,各有見地,一旦搬到熒幕上表現出來,就偏向于“作品已死”了,許多想像和可能性會消亡。
說這些,無非是想澄清一個事實,就是再優秀的文本作品,改編的過程就是一個定型的過程,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影視只能選一個相對普遍的人物形象來展示,這就照顧不了所有原著黨的期待視野,要深究的話,應當多放心思揣摩這個“哈姆雷特”形象的合理性和優越性到底在哪兒,而不是一再嚷嚷“這不是我心中的某某某,毀原著……”,這種叫嚷,跟你在大冬天吃冰喊冷一樣,自作自受,同時也不堪理會。要知道,一千個喊著“毀原著”的人里,沒有兩個人是為同一個形象而鳴不平,這毋庸置疑。若實在覺得礙眼,就將他視為同人影視劇吧。
我覺得很可悲的一個現象是,《陳情令》一經播出,豆瓣評分低出邊界。我不是糾結于分太低,主要是打低分的速度和一致性太高了些。一部劇,不喜歡大可以不看,看了不喜歡也可以言明,可這種看都不看,直接下判決書的行為多少有些可惡。也很諷刺,原著中,藍湛以“未知全貌,不予置評”約束自己,而一大批人打著維護原著的幌子沒頭沒腦的唾棄電視劇,我覺得,這些人是對不配混在原著黨大軍中的。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小說文本,好與不好,完全可以開誠布公、清清楚楚地講一講,認真的比較,認真的講,或者認真的批評,沒見冰山一角,就說它是滴水,實在荒唐。
還是希望《陳情令》能得到相對良善的待遇,承受合理的毀譽,才不負游江湖一場、見俠士丹心一片。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