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物化
從拙劣模仿的打油小詩算起,寫作已有十好幾個年頭。
起初的緣由單純,只覺把原本零散的文字拼在一起,竟會變得如此有趣。而寫著寫著,便慢慢有了一大一小兩個愿望:小的是想出本自己的書,在我執筆伊始的年代,計算機還并不常見,好似唯有鉛字成書才算擁有一部“正宗”的作品,后來網絡普及了,但從紙質時代成長而來的我們這一代人仍獨鐘情于這樣傳統的形式,它不簡單是一種作品的精美呈現,更主要是外界對作者的認可;大的是想被作協吸收,成為“名正言順”的作家,讓自己的寫作不再像不入流的小打小鬧,也讓身周那些不屑寫作的人們刮目相看。
我抱有著這樣的愿望好些年頭,它們已然成了我寫作的終極目標。
于是我向各大文學類雜志投過不少稿件,滿懷期望地把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小心翼翼捧到編輯面前,但終究盡數石沉大海,別說激起了什么浪花,甚至連一點漣漪也沒有。我就這樣在那段瘋狂投稿的日子里一事無成,倒是發現了些奇怪的現象:同一篇文章時常出現在不同的期刊上,而同一個作者的名字出鏡率往往更高,這個作者總歸至少已小有名氣;有些期刊更是大量摘抄經典,全然不顧無名小輩們誠懇的來稿。
這分明是高高豎起了門檻,門檻外的疲于奔命,門檻里的卻左右逢源。
后來我漸漸想通:為了雜志好賣,編輯們總會首選知名作者的作品,好似他們的作品質量總不會太差,搞不好還有一定的粉絲群,有粉絲就會有人埋單;而為了迎合大眾讀者的口味,雜志上的內容早已被大抵圈定了范圍,我不寫范圍里的內容,就永不會有錄用機會。
而我不信一個再優秀的寫作者寫出來的一切都是佳作,也不信被雜志框定的那些內容就一定是最有營養。
這些主流的文學雜志,在承載文字之前,首先是一樣商品。商品要創造利潤,沒有必要以扮演伯樂、深掘內容為己任,即便它們本當如此。雜志這般,現在市面上賣得如火如荼的書籍也如出一轍。一本書是否值得出版,編輯首要看的不是作者的寫作水平,而是內容做不做得動推廣、作者本人有沒有名氣。
最近在讀《生活十講》,蔣勛談到物化:在當今這個商業崇拜的社會,連人文這種精神上的東西都在很大程度上被物化了。我深以為然,寫作不正是被嚴重物化的其一么?不論是雜志還是書籍,無不以撈取名利為最終目的。出版商如是,不少作者還跳進了物化的洪流,為媚俗出賣文字。
這就好比一個人聲稱喜愛烹飪,他發現工地旁的快餐吃香,就推著小車賣起了大鍋飯。他成天思考,如何加點味精和肉絲使菜賣得更好,而不是怎樣做出一道屬于自己的佳肴。這個人偏離了本心,烹飪不再是他的喜好,而淪為他賺取錢財的工具。別說是烹飪愛好者,他連廚師都稱不上,而是在本質上成為了一個商人。
但不是說丁點的物化都不能有,我喜歡做菜的同時當然可以開家飯館,讓更多的食客得以品嘗,也能提供更好的就餐環境。一個優秀的寫作者出書、成名本身是件好事,問題是現在社會對物欲狂熱的追求使這些好事都變了質。
寫作天生就是非物質的、精神上的東西,它的物化程度本不當與商品看齊。
我舍棄了出書和成為作家的念頭,因為有著太濃的功利。當我捫心自問,發現里頭還不免摻著自己的虛榮。一個人對文字的熱愛和在文學上的成就理應與它們無關,相反離它們越遠,文字恰越顯純粹、越能保有其本真的意義。
寫作的初心
寫作的出發點是為表達,表達什么呢?先是自省,而后醒天下。是為文以抒情、以言志、以載道。而物化后的寫作往往演變成文以求贊、以虛榮、以自我營銷。
有部分人的寫作,從一開始就與文字無關。他們整理干貨、編寫教程、推薦各種單,這樣的寫作很大程度上并非出于對文字的熱愛,而是更重內容,只是這些內容恰好以文字作為載體。它們完全可以由繪畫、講座、視頻等諸多其他形式呈現,這些形式往往還更有表現力。
這類寫作其實無可厚非,文字理當具有這種功能。最怕有的寫作者秉著愛好文字與文學的初心然后一路把它丟掉,瘋狂地思考著怎樣的標題最吸精、怎樣的內容最受歡迎,甚至想盡辦法推銷文章和自己,抱團互捧,虛造人氣,看到別的寫作者大紅大紫就分外眼紅,為了這點點虛榮舍本逐末,只關心流量而不再雕琢文字。
這樣的做法也許短時能帶來小小的成就,久而久之,作者其實并沒有長進。寫作明明是對內心的整理,卻成了一場喧囂的游戲。有些人渾不自知,有些則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焦慮。究其本質,是因為他們成了營銷者,甚至商人,唯獨拋棄了寫作者的身份。
還有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從一開始并不能拎清自己寫作的目的,只是看別人寫得風生水起就也躍躍欲試。我曾問過剛開始寫作的朋友,為何寫作,回答是含糊不清的。這時的初心確實是模糊的,甚至是渾濁的。重要的是在長年的寫作過程中能不斷反思其價值意義,而不是寫了許久,心里卻仍舊一筆糊涂,彷徨而焦躁。
真正的文字是傾注靈魂的,真正的文學是經久不衰的。唯有多年以后還能供人、供自己細細品味的文章才真正有價值、有分量。
寫作者的清高
題取“虛榮”與“清高”,二詞皆為貶義,正因無論寫作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不是好事,正如社會的物化和人文缺一不可。放下虛榮的同時,寫作者也不當過于自恃清高,不然就易造成“文人相輕”的現象,阻礙思想和文法的交流。
而更重要是,不能一點清高都沒有。一個文字愛好者理當有覺悟對輕視文字的行為嗤之以鼻,并劃清界限,堅守寫作者所應有的孤獨與風度。
清高不是好事,但有時對寫作,恰是一劑清熱去火的良藥。
談到簡書
我的一個朋友習慣在紙上寫作,寫完之后不會放到網上,甚至自己也不再去讀。這些作品沒有一個讀者,他說他只享受輸出情感的過程。這樣的寫作者著實少見,除了日記以外,文章誠然需要面向讀者。可當看到許多初到簡書、剛開始握筆的作者心急火燎地詢問怎么上首頁、而上了首頁怎么點擊量才這么點、而即使點擊量大了怎么才可憐巴巴幾個喜歡,我整個價值觀都不好了。
這也許是首頁本身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將他們誤導,首頁是簡書的門面,先入為主地成了新用戶的對這個平臺印象的絕大部。首頁其實只是簡書的一個側面,里頭被干貨和雞湯灌滿。他們沒有看到,簡書首先是一款極好的寫作工具,它把頁面留得干干凈凈,是為了安排文字和我們最好的相遇。簡書的內容豐富多彩,在零零散散的角落里,藏著更加優秀的文章和作者。有些作者我筆寫我心,甚至從不投稿,所以你很難發現,一不小心就被首頁的洪流熏陶了日日夜夜。
我一直覺得文字是靜出來的,如果始終盯著喧囂的熱門榜,恐怕也就始終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來。但寫作者就該清心寡欲嗎?不是的。既然公開了自己作品,任哪個寫作者都打心底里都希望擁有更多的讀者。
然而時常一篇文章寫出來,投稿吧怕被拒,不投吧真心沒人看,上了首頁呢保不齊還是讀者寥寥,哼,就數那些東西受歡迎,我的曲高和寡沒辦法……要不我也試著寫點大家愛看的?不,還是得有屬于自己的風格……
這就是一個寫作者虛榮與清高的較量,千回百轉。不知有多少人有過這樣的心理糾纏,至少我自己就有過體驗,一度寫過背離初衷的文字,一旦不被承認,所得的那點成就感便轟然倒塌。
后來我找到答案,徹底靜下心來。所以即使簡書于我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我依然十分感激它無意間提供了這樣歷練的環境,使我成長。
想起負責內容運營的劉淼說過這樣一句話:“作者們只管寫,剩下的事交給簡書就好。”是啊,簡書有著多樣的專題,許多專題有著不小的曝光度,即使是首頁,只要用心寫也并不難上,寫得好,自會收進一些合集,簡書幫你推廣,甚至出書。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安安靜靜地寫作,然后投稿,如此簡單。
寫作是自己的事,當然越多人看到、越多人喜歡越好,但它首先是一件自己的事。我的有些文章即使上了首頁,看進去的人也極少,但也許你想象不到,它們等待了那么久,有一天,會有一個讀者突然出現,他(她)深深讀懂了我的文字,對它們欣賞不已。這份彌足珍貴的快樂,遠比靠浮華之作換取的一萬個點擊、一千個喜歡更有分量。
我想,也許這就是寫作的意義所在吧——將自己的靈魂注進文字,等待著另一個靈魂與它相撞。
2016年7月20~22日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