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孩子越小塑造性越強?
父母對孩子有什么樣的影響?
環境影響對孩子有多重要?
哪個階段影響最大最快?
我的教育筆記
這是在2021年8月2日對之前孩子入園一個多月的時間的一個總結。
我的身份可能比較特殊,一是老師,同時孩子也在幼兒園,那么同時擁有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的兩重身份,這兩重身份帶給我的是別人與眾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教育這件事情,也希望自己的角度給別人不一樣的看法。
以前沒有孩子,后來孩子沒上學,我們考慮教育結果是否是有意義的,一般通過的反饋是從家長身上口中,或者從孩子的反饋中,然后老師再去設計課程設計一些活動。
我現在的角度是就像我們現在的暑期課程,作為老師我參與了課程的設計,并且有一些教育目標和思路,課研老師上課實踐后,我又能從孩子在家里的反饋中,站在家長角度看到孩子的一些變化,這是一個最直觀立體有效的反饋機制。
這樣反饋機制有什么好處呢,得到哪些反饋呢?先說說我看到的孩子的在家的一些表現吧。
我常聽到他一個人在家里報餐,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小報餐員,我們今天的午餐是,巴拉巴拉開始啦,我立刻想到這是在幼兒園學的,不是家里教的。
他會模仿老師為小朋友領讀國學三字經內容,神情狀態可像了,說了句誰來幫我收拾桌上的東西啊,剪刀要不要放回去啊。
哦,我知道,這是他們每天晨讀誦讀,是剛上了剪紙課,三字經爺爺奶奶在家里教過,但是他只會讀,但學習講課,是模仿老師吧,剪紙剪刀沒接觸過,學校毋庸置疑了。
他后來會不經意間學習升國旗解放軍的走姿,看到電視上播放奧運會,就會說這是國旗,我想到底是幼兒園周一的升旗儀式還是觀看的建黨100周年的觀看畫面讓他記住了,觀看建黨100周年當時參加了,看到了他看到國旗雙手舉起來,放的和平鴿。哦,原來這些對他是有觸動的。
然后會在家里用幾個黑板上的磁鐵變換形狀,這是火箭,外出看到外面的云朵,那是火箭,我要拼一個火箭,我要畫一個火箭,媽媽,看,這是我的火箭(做的手工泡泡泥火箭),奶奶,你看這是火箭(火箭剪紙)。家里我們是沒有給他這些環境,給他講過。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天回來后,給奶奶在路上說,奶奶,我今天打槍了,我是個小兵,說了好多好多,奶奶沒聽懂到底說的是啥,回來看視頻,才知道哦,是當小兵打槍了。問老師的反饋,老師說他特別認真,姿勢特別的好,參與度很高。但老師說他比其他小朋友姿勢掌握的好,我想起來了,爸爸給他早早就買了一個槍,在家里玩,并且在外出的時候,跟幾個哥哥玩的時候跟我們玩過槍,那就是一種家庭教育做了鋪墊,幼兒園教育繼續做了強化,對他這些做了加強。
還有一些變化是以前不會游戲,有次老師跟我說欣兒不會翻滾,讓我回來多訓練訓練,于是我回來跟他玩翻滾的游戲,加強了親子游戲的互動,后來他就喜歡上了這些。我以為只是跟我互動的結果。
但又發現他經常自己喊口令來回跑,往返跳,我想到這些是在幼兒園跟老師每天體能訓練時候學到的,孩子們每天體能鍛煉有這樣的環節。
還會有一些發現,他說話會叫小朋友的名字,會比之前調皮一些,做奧特曼的動作,會大聲喊啊,我想這些是孩子在幼兒園小朋友們學到的。孩子互相的影響,不過給他說過很多遍的小朋友要互相分享,顯然還沒有達到,喜歡貼貼貼。
其他方面跟他外出活動的時候會說,小豬佩奇也會搭帳篷,我們搭個帳篷吧,我想這個是看了電視的影響,同時也是參加了一次幼兒園組織的搭帳篷比賽,應該印象深刻。
后來會畫畫,永遠記得的是貝殼房,驪山有雪呢,雖然我們去了那么多地方,他最有畫面的地方還是這兩個地方。這是家庭教育陪伴的影響。
通過這些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在教育初期,他就是環境的產物,他接收到什么樣的環境,他就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
這個環境可能是父母,是家庭環境,可能是幼兒園老師小朋友,可能是外面的一些環境,孩子就像是海綿他無條件的接收著外界的一切。
通過這樣的角度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孩子可塑性特別強,我們要為孩子做好榜樣,我們像一面鏡子,我們是什么樣,他們就模仿就會成為什么樣,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可能模仿吸收到80分,所以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環境,確實至關重要,作為父母我們無法選擇影響改變別人,但作為父母我們的這面鏡子太重要了,言傳身教,有沒有做好,我們隨時都是孩子的鏡子,他們全部在吸收著。想到這里會有一種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很多,言傳身教做好這面鏡子和榜樣。
那么不同年齡的孩子有差別嗎?這是我通過孩子和孩子間橫向對比出來的,老師發現托班的孩子禮儀問好習慣更好一些,我也發現孩子問好,確實比較好,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會發現欣兒是2歲半,兩歲半左右的幾個孩子他們都做的好,不僅是他一個,他自己也會在家里說爸爸下午好,媽媽下午好,但是稍微大一點的三歲的孩子會不是那么標準,不看人,需要提醒,再大的四五歲的會害羞,五六歲的差別大,有習慣的會順其自然的稱呼,沒有這個習慣的顯然自己覺得很別扭,很難自己堅持下來。
所以我想到,有些習慣是孩子越早鍛煉,越早知道越好。越大自己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可能很難做到。
現在2歲多和孩子在一起有什么特點呢,我的感受是父母很重要,孩子基本上很少有自己超出界限之外的想法,會自己選擇要看書,喜歡汽車,喜歡科學實驗,以前喜歡貼畫,現在不喜歡,喜歡音樂,喜歡聽玩的東西都是之前給他有接觸過的。給他什么,他就是什么。
小時候讓他養成的習慣,媽媽給你講書,他就乖乖的躺在我的胳膊上,在床上聽我講故事,跟他說要刷牙,他就自己帶著小藍妹妹(一把藍色的椅子)去刷牙,跟他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會自己把垃圾扔在垃圾桶,他會出門的時候自己拿自己的水桶,自己的玩具自己找,自己帶上車,上下車都是自己。出門進門的時候會問爺爺奶奶我回來了,再見。有東西都要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分享。
抓住這個關鍵時間培養是不錯的時間,好的習慣就養成了,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很難更改,還有一些習慣沒有建立成。
還是很愛看電視,還是在爺爺奶奶面前撒嬌,不好好吃飯,需要喂,還是會脾氣很大,有時候很倔強,情緒先上來,不愛分享,很有主見,玩具歸位的不好。
但是反思我們作為家長的有沒有問題呢。
我自己發現父母的時間花在哪里,孩子就進步和成長在哪里,進步在哪里。
我自己也是階段性的,前段時間給他培養他良好的刷牙習慣,堅持的很好,自己刷牙,后來我自己沒有堅持了,孩子也沒有進行了,一開始就給孩子開了口子說讓看電視,現在從益趣園,到小豬佩奇,到汪汪隊,越來越多了。自己心里也很糾結,我的想法是電視拔了,讓孩子不要看了,但爺爺奶奶在家里看電視,大人看,孩子不看怎么可能呢。二是對于孩子后面癡迷手機游戲都有預期,爸爸所有孩子都在看,你的孩子不可能不看吧,都是正常的,大人都看呢,我雖然很反對。折中的一點安慰自己說,要學會和游戲和電視機成長,孩子駕馭這些不是被這些控制。但孩子自控能力差,孩子容易被影響,父母很難做到的環境,讓孩子去是很難的。
對于電視電子產品的壞處實在是太多了,對眼睛的傷害,對思想的控制,還是無解,沒有原則,家庭也沒有達成一致。
轉移注意力,讓他搭建玩,畫畫,貼紙,做其他的,似乎都是階段性的,沒有培養起來。
對于孩子有哪些潛力,我也在觀察。
發現他喜歡音樂,從幼兒園回來會唱反復跳一些歌曲,不知道和胎教還是自己日常在車上唱歌有關系,雖然作為父母音樂天賦不是很高,記憶力好,喜歡搭建,這是老師幫助發現的,給他了一個魔法建筑師的獎狀。其他方面還在有待逐步的發現。
最近給他加強了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因為只有一個,所以會在周末時候,提前聯系比他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玩,玩了幾次了,跟父母帶出去是不一樣的狀態。跟大人也會互動玩,去陌生的環境,自己跟陌生人搭話交流。
在玩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去外面玩水,他會說媽媽,我不玩了,我累了,我想回家,實際我猜測是我們沒有陪他,姐姐一個人玩,他不知道怎么參與,覺得沒意思,所以我又待他一起參與其中了,一起玩,再問他,我們回家吧,他說不要,我們再玩一會兒吧。
要了解孩子的潛臺詞并且給孩子一些指導和方法確實是一個需要觀察學習的地方。
看了《幸福的種子》日本松居直的書,了解自己在親子繪本方面的思想認知偏差,是需要帶感情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所以調整,并且把相關推薦的繪本了解了,通過借閱采買方式去加強孩子繪本閱讀。
又重新看了李玫瑾教授的書籍,關于愛的撫養教育,有一些新的角度,對自己調整自己的一些方向方式方法有參考意義。
同時自己也不知道站在另一個角度,是不是自己過于溺愛還是哪些沒做到,總之做父母的還有很多不到位。
有家長跟我說,你家娃聲音太小了,孩子太靦腆了,肯定是你們家庭氛圍都比較平和,穩定,孩子聲音小。
想想也是,于是對他多了一些鼓勵,家里,幼兒園,老師反饋最近聲音很大,看是否能在外面聽到,這可能是家園共育持續鼓勵的結果吧。
時常有一種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多學,多了解一些,不要錯過孩子重要成長階段,給他能做到的好的,不留遺憾。也在思考,還有哪些方向,哪些點是花錯了地方呢。
但也不希望自己很焦慮,知行合一,每個孩子不同,每個家庭不同,真正了解后,能做到堅持把自己現有認知的給與孩子,就已經很好了,重要的是大家都在成長,沒有最好的,一切都在變化中,沒有一本書,一個人會告訴你先學習,把這些學習完,就這樣待孩子,他會沒有問題的,也沒有時間做這樣的事,一切都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和發現,知行合一,是父母和孩子最好的修行。做好現在的每一天,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