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12月里,我一共參加了五場講座,整整四天時間,二十幾位嘉賓的分享,有的好有的槽,有的發人深省,有的浪費時間,有的讓我了解到陌生的領域,而有的加深了我對專業設計的理解......
今天,我在這里講一講,面對如此繁多的講座,我是如何選擇,又如何去學習吸收的。
文章末尾會對最近幾場講座放一些簡單的介紹、筆記和相關鏈接(視頻回放等資料)。
一、為何要聽講座
我個人蠻喜歡參加講座,也從自我出發,嘗試分析聽講座的好處和壞處,歡迎指正。
好處:
- 可以看到別人在不同角度是如何理解并分析解決問題;
- 拓展知識面,增長眼界和見識(特別是 BAT 類的互聯網公司,有很長時間的知識沉淀);
- 借鑒學習別人/團隊的方法論;
- 分享者一般是比現在的自己 level 更高的人,這種人在生活中很少會跟你分享他的成長,講座是一個機會;
壞處:
- 比較耗時,常常是一整天或至少大半天;
- 常因不能回顧復習,而導致內容不易消化(沒有及時的 PPT 或視頻);
- 偶爾會導致 「我已經會了」 的錯覺;
- 因為只能聽演講者一個人分享,對陌生領域的知識有時會陷入誤區(因為分享者的水平高低不等,而自己不能作出判斷);
除了耗時之外,其他幾點都是可以通過方法去改善或解決的,所以聽講座仍然不失為一種不錯的學習拓展途徑。
二、如何挑選一場好講座
就好像買書時我們面臨的選擇疑難癥一樣,面對現在如此繁多的講座資源(線下跟線上),我們也要做好精心的挑選才行,好講座讓人回味,爛分享誤人時間。
一般來說,只要符合幾個基本條件,我都會考慮參加:
- 知名的演講者
- 知名的互聯網公司或設計咨詢類公司
- 演講者經常出席講座分享
- 演講者分享同一主題次數更多的
簡單說明一下最后兩個條件,經常出席講座分享的說明這人演講能力不錯,一般都會把內容有邏輯的講清楚;而同一主題分享次數更多的,至少說明內容還是比較受歡迎,并很可能已經經過無數次的修訂優化,類似于書的修訂版概念。
除了甄別出有質量的講座,有的時候我們還會選擇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也就是去學習那些對現在的自己來說比較陌生的領域;這個時候只要分享者滿足上述任一條件且內容是我感興趣的未知領域,我都會考慮參加。
三、聽講座,怎么聽?
我年輕的時候特別愛去參加各類講座,當時的一些講座雞湯很多,每次聽完后就沉浸在一種 「即將獲得成功」 的幻想當中,做事充滿了干勁和激情應該是當時僅剩的好處了吧,然而在一兩周之后就被打回原形,再過一段時間就把演講的內容忘得差不多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去聽講座,只關注到了作者成功后的總結,卻忽視了他所經歷的過程,但卻正是因為他們所經歷過程的不同,才造就了他們現在的成就,最值得關注的不是他們分享的「干貨」,而是他們的經歷和成長。
專注在「干貨」上,就如一個伸手黨:比如我們拿到了作者分享的 Flat UI Kit,卻不知道為什么大家都要用 Flat Design?如果不去理解和經歷擬物的過程,又如何知道扁平的初衷呢?
而專注在演講者的經歷上,我們就能知道他們在面臨那種困境時,是如何去思考和尋找解決方向的;還能知道他們去做了什么,才得出了今天分享的「干貨」,那么如果我們也用同樣的做法,會不會得出一樣的或者不一樣的「干貨」呢?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可復制的,特別是那些已在某些方面獲得一定成就的人;他們在面對不同方向時如何抉擇?又在哪些方面付出更多努力?這些東西往往能給我們更多啟發。
下面簡單總結一下自己聽講座時最關注的地方:
- 聽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
- 聽作者最熟悉并親自經歷的內容;(我聽過 A 演講者分享的卻是 B 做的 PPT,亂…)
- 接收「干貨」,但保持質疑,不要直接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需要經過消化吸收和驗證的過程;
- 關注演講者的學習成長經歷(他的「干貨」或成就是否跟某段經歷息息相關?);
學習 如何做一個好的分享者 要關注的地方:
- 看看哪些嘉賓的哪些內容,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和掌聲;
- 看看分享內容的組織整理是否合理;
- 關注那些視覺引導做得不錯的內容(PPT 的制作);
- 關注那些肢體語言引導不錯的演講者(學習演講技能);
每一次參加講座,事后總能聽到大家說 A 的內容好水,B 的「干貨」挺多的等等,除了分享的內容確實真的水之外,還有以下兩種可能:
- 大部分情況是不在類似崗位、沒有相似經歷,所以難以產生共鳴;
- 還有一部分,是沒有抓住分享的重點,關注旁枝末節(比如拙劣的演講能力)去了而不再仔細聽講;
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兩方面的問題,稍微注意一下會發現其實內容還不錯,還原一下場景說不定還能得到不少收獲;但若真不幸遇到了很水的分享,大可以轉移焦點,從演講者身上挖掘其他的亮點(比如 Ta 豐富的肢體語言是如何做到的?),并留心演講內容,避免錯過精彩部分(千萬不要跟旁邊人嘮嗑)。
要知道,在聽每一場講座分享的時候,都是在付出你的時間和生命,所以一定有必要關注最核心的地方,適當做一些筆記以便在事后還能去回顧思考(最好不要指望 PPT 和視頻),回去后盡快的消化總結,將對自己最有用的那一小撮內容記下來,對的,真的可能只有一小撮內容,但確是別人的經歷對我們最寶貴的啟發。
四、如何辦一場好講座?
對于好講座,這次也是深有體會,幾場講座中「TEDxCaohejing-體驗者」給了我非常棒的體驗,首先是在參會前一天晚上收到了一封非常詳細的參會指南(是我目前收到過最詳盡的):

第二天到會場的時候,打車到了酒店后門,剛進去沒幾步就看到一個帶著袖標的女生,問我是不是參加 TED 活動并給我指路;進酒店會議室的時候有很好的引導觀眾跟嘉賓的程序;酒店的會議室不大,全場應該不到兩百人,座位都很寬松,觀眾座位距前臺嘉賓都很近;除了前面的大屏幕,左右各有一個懸掛顯示器轉播 PPT;送的禮品中有酒店的礦泉水等等。
上半場的三位嘉賓分享之后,有一個長達 45 分鐘的茶歇,讓在場觀眾和嘉賓們在用茶點的同時可以互相交流溝通(要知道平時的講座我們都只能仰望嘉賓在臺上分享,也和旁邊座位的人沒有任何溝通,一個人參加也是一個人離場);最過分的是茶點居然異常的豐富,除了各式水果和蛋糕,還有蒸餃(蝦仁口味)、紅酒、咖啡、紅茶和曲奇等等......
說了上面這些,相信你已經知道怎樣辦一場好講座,我歸納為以下幾點:
- 要有清晰的指南
- 活動現場周圍要有清晰的標志或人員引導
- 進場時有引導(包括進場和入座)
- 活動場地的選擇和參會人數的控制很重要
- 場地最好離市中心不要太遠
- 場地不要太大,否則后場觀眾離前臺很遠
- 人數不要太多,否則入場和落座都很不好安排
- 送的禮品中一定要有水,其他都不重要
- 時間跨度太長的話,建議有茶歇,帶茶點的茶歇
- 好講座最關鍵的還是嘉賓了,甚至一個重量級嘉賓都能構成 90% 觀眾到場的理由(明星光環)
關于好講座的總結就到這里,下面介紹最近的幾場講座時,會吐槽一下都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 :P
五、講座筆記分享
部分有事后記錄的紙質筆記,可點擊鏈接查看。
Ping 大會 · 增長
- 時間:12月12日
- 活動介紹:鏈接在此
朋友公司組織的,盛情之下去參加了,地點在高大上的外灘3號,氛圍不錯,茶點略少(贊助商提供),最后的 Teambition CEO 齊俊元的分享是我受益最多的,關于 Growth Hacker,筆記在此。
UCDChina:O2O領域交互設計分享
- 時間:12月13日
- 視頻回放:鏈接在此
做設計的不少人都知道 UCDChina 這個組織吧?不過現在上海應該算是 UCDChina 還在活動的最后一個場地了,希望可以一直走下去!
參加過 UCDChina上海的好幾次活動,規模一直很精致(控制在幾十人),場地選在滬江網總部(張江),這一次是大眾點評組團來分享的,感興趣的可以看回放(暫無筆記)。
攜程UED產品與設計大會:數據時代的產品與設計
- 時間:12月19日
- 活動介紹:鏈接在此
攜程的這個講座已經是第三屆,可以說一年不如一年,且票價兩百多稍貴,目測基本都是公司組團報銷來參加的;今年的場地在上海南站附近,位置尚好,但估計是票超賣太多了,好多人被迫站在場外;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內容還是下午的工作坊(單獨買票30一張),不過工作坊部分的筆記還沒有做出來,目前只有零散的一些上午場筆記,筆記在此。
TEDxCaohejing:體驗者
- 時間:12月20日
- 活動介紹:鏈接在此
- 視頻回放:等待主辦方放出后更新
用戶體驗做得最好的一場講座,嘉賓分享質量也不錯,特別是最后壓軸的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辛向陽老師,分享的內容發人深省,以至于我現在都還只理解很少很少的部分,不敢妄做筆記;等到視頻出來了,強烈建議做設計的同學去看看;目前只有前面一些分享的簡單筆記,筆記在此。
優設2015年度線下分享:寒冬到來,設計師生存指南
優設網的這場活動在組織安排上槽點確實很多:場地很遠很偏僻;引導入場時錯誤百出(沒有引導領取禮品,還有我朋友早到了據說在場外寒風中排隊半小時);送的禮物中沒有水;超過七百人的場地,導致只有最前面的童鞋能看清楚 PPT(只有一塊大屏幕);現場組建的微信抽獎群很多人不能加入(微信群限制500人,而到場700+)......
不過好在其中幾位分享嘉賓的內容很不錯,而且還在微信群領紅包拿到了書,也算是蠻有收獲的;這一場暫時無筆記,不過有回放地址,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ps:最近我們團隊內部也在組織小規模的分享學習,關于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分享或建議,歡迎留言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