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作者:[美] 基恩·澤拉茲尼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麥肯錫商務溝通完全工具箱(珍藏版)
譯者:馬曉路 / 馬洪德
出版年:2013-10-1
目錄
0 緒論
1 選擇圖表
2 使用圖表
3 用概念及比喻說話
4 玩轉圖表
0 緒論
很多情況并不需要做圖表:
(1)表達的信息太過于簡單,完全可以只用文字來表達;
(2)聽眾已經很習慣于某個固定的數據模式,無需故意轉為圖表來展示;
(3)用的圖表越多,能被人記住的就越少。
1 選擇圖表
1.1 決定你的信息(數據 —》信息)
1.1.1 決定因素:你想要表達的主要信息
同樣的數據:1月每個地區的銷售百分比,可以畫出不同的圖表。
畫出什么樣的圖表,完全取決于你想要表達的主要信息。
1.1.2 圖表的標題:要強調的信息
圖表的標題就好像是報紙的大字標題,它應該很簡潔,而且必須切中關鍵。
1.2 確定相對關系(信息—》相對關系)
1.2.1 成分相對關系
展示:各部分占整體的比重
關鍵詞:份額、百分比、預計將達到百分之多少
1.2.2 項目相對關系
展示:各個項目的排列次序
關鍵詞:大于、小于、大致相當
1.2.3 時間序列相對關系
展示:隨時間推移所產生的變化
關鍵詞:變化、增長、提高、下降、減少、下跌、上下波動
1.2.4 頻率分布相對關系
展示:各有多少項歸入一組數值范圍之內
關鍵詞:從A到B、集中、頻率、分布
1.2.5 相關性相對關系
展示:兩個變量的關系是否符合預期的模式
關鍵詞:與...有關、隨...而增長、隨...而下降、隨...而改變、隨...而不同、不隨...而增長
1.3 選擇圖表形式(相對關系—》圖表)
1.3.0 圖表形式
五種基本圖表形式:餅圖、條形圖、柱形圖、折線圖、散點圖
各種形式的圖表所占比重:
(1)餅圖:5%
(2)條形圖:25%
(3)柱形圖+折線圖:50%
(4)散點圖:10%
(5)綜合使用:10%
根據相對關系的類別,選擇基本圖標樣式:
1.3.1 成分相對關系
(1)選擇一:餅圖
① 使用條件:只有一個整體,目的是展示每一部分所占整體的百分比。
② 原因:一個餅形能夠給人一種整體的形象。
③ 注意事項:
a 不宜多于6種成分,超過6種就選擇6種最重要的,未選中的列為“其他”;
b 因為人的眼睛習慣于按順時針方向進行觀察,所以應該將最重要的部分放在緊靠12點鐘的位置,并且使用強烈的顏色對比以顯示突出;
c 如果沒有哪一個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重要,那么就應該考慮讓它們以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并且以同一種顏色或者干脆不使用陰影來繪制圖表的每一個部分。
(2)選擇二:100%的條形圖 或者 100%的柱形圖
① 使用條件:需要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整體的內容時。
② 原因:
a 餅圖會使得讀者前后反復對比,才能明白到底圖中的哪一部分對應于哪一部分;
b 這樣圖注只要出現一次即可,而且增強了對比性;
c 使用連接線,加強他們之間的聯系,使其在外觀上更加明顯。
1.3.2 項目相對關系
(1)唯一選擇:條形圖
① 圖表特點:縱向維度使用要標示的項目,而不是刻度值。
② 注意事項:
a 兩種方式強調圖標的標題:按照你想強調的方式,排列條形圖的順序;使用最能形成對比的顏色及陰影,強調最重要的項目;
b 保證“條形間隔距離”小于“條的寬度”;
c 為了突顯數值,可在頂端(或者在底端)使用一個刻度尺,或者在條形末尾標注數字(小數點后的數字省略,因為對信息沒有任何影響),但是注意不要兩者同時使用。使用刻度尺的同時,標注“一個需要特殊強調的數值”,也是個好辦法。
③ 條形圖的分類
(2)為什么用條形圖,而不用柱形圖?
① 使用柱形圖,更適合表現時間序列相對關系;使用條形圖,可以減少把項目的對比關系誤解為時間序列相對關系的可能;
② 通常,項目都有著冗長的圖注,條形圖留有很多空間可以寫名稱,而柱形圖經常會出現一個詞寫在兩行的情況,這樣增加了觀察者識別的困難。
1.3.3 時間序列相對關系
(1)選擇一:柱形圖
① 使用條件:圖表中只有少數的幾個點(比如,7到8個點);
② 原因:柱形圖強調的是數量的級別,更適合表現在一小段時間里發生的事件。
③ 注意事項:
a 保證“柱形間隔距離”小于“柱的寬度”;
b 使用顏色及陰影以示強調、區分與時間有關的數據。
④ 柱形圖的分類
(2)選擇二:折線圖
① 使用條件:圖表中的點很多(比如,20多年來每個季度的變化趨勢)。
② 原因:折線圖強調的是角度的運動及圖像的變換,它更適合于展示數據的發展趨勢;折線圖是五種圖里使用次數最多的一種,而且也最容易繪制,最簡介緊湊,最能清楚地表現上升、下降、波動和保持不變等趨勢。
③ 注意事項:保證趨勢線一定要比基線畫得更粗,并且基線一定要比坐標線更粗。
④ 折線圖的分類
a 分組折線圖
用來對“兩個及兩個以上”的項目對比關系作比較(為了便于區分,要著重突出的使用能產生強烈對比的顏色及最粗的實線,其他用來對比的則使用對比程度上稍微次一點的顏色及虛線)。
有8條折線的圖表對于有4條折線的圖表來說,不一定有兩倍的有效性,相反卻很有可能產生兩倍的混亂。解決混亂的方法就是:針對每個競爭對手的折線分別配對比較,制成一個個較小的圖表組合,這樣雖然增加了圖表的數量,但卻更為簡潔,對比效果更強。
b 表面圖
在趨勢線及基線之間添加顏色或者陰影,從而制作出表面圖;將表面細分,從而制作出表面細分圖。
應該保證最重要的部分放在緊靠基線的地方,因為這是唯一一個從直線開始測量的圖形,其他部分則以此為基礎增加或減少。
應該保證表面數不超過5面,如果超過5面,就選擇4個最重要的,并將剩下的列為“其他”范疇。
類似意大利面條式的折線圖,搞清各層表面的關系的方法就是把它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部分,將一個細分的圖表簡化至單一的表面圖。
1.3.4 頻率分布相對關系
(1)概念與應用
① 概念:展示的是有多少項目(頻率)會落入(分布于)一個具有一定特征的數據段當中。
② 應用:
a 在所有樣本中進行歸納(用來預測風險、可能性或者是機會的);
b 總結大量的數據,來幫助證明一些有意義的關系。
(2)選擇一:階梯式柱形圖
① 使用條件:圖表中只有少數的幾個數據(比如,5到7個數據)。
(3)選擇二:折線圖
① 使用條件:圖表中的數據很多。
(4)圖表的兩個維度
① 垂直維度:項目或事件的(概率、百分比)數據。
② 水平維度:項目或事件在各個范圍內的分布情況。
a 范圍的大小:組數太少則不夠明顯,組數太多則會破壞其作用,總結來說,組數應不少于5組且不多于20組;
b 分組的大小:最好使用規模大致相同的組;但當數據不是平均按段記錄的時候(例如,教育水平),就會出現例外;再如有時不均等的分布反而會給人以更好的感覺(例如,個人收入的稅級);
c 清晰地標注:對組的規模應該予以清晰的解釋;在連續的數據中(例如,以美元計算的銷售額,首選“小于10.00美元”,然后是“10.00~19.99美元”、“20.00~29.99美元”,等等);在離散的數據中(例如,汽車的生產數量,最好的分組方式是“10”、“10~19”、“20~29”,等等)。
1.3.5 相關性相對關系
(1)選擇一:散點圖
① 使用條件:兩種變量符合或者是不符合你所希望出現的模板。
② 圖表分析:如果存在相關性關系,圖上的點應該分布在從圖表的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對角線附近,在這里用一個箭頭來表示這條斜線;不要把箭形圖與數學上的“最佳擬合線”相互混淆,散點圖曲線強調的是圖形的價值。
③ 分類:
④ 缺點:稍顯混亂,且難以識別圖表中的圓點。
a 解決方案一:使用圖注,將每個人的全名用數字或字母表示,而把名字寫在圖表以外的地方;
b 解決方案二(更好而選擇):成對條形圖。
(2)選擇二:成對條形圖
① 使用條件:散點圖稍顯混亂且難以識別圖表中的圓點時。
② 注意事項:
a 保證每兩對條形圖之間有一定的間隙;
b 通常將獨立的變量以“從高到低”或“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在“左邊”;
c 成對條形圖只有在數據組較少時才會起作用,如果數據超過了15組,那么不應該再標記出每個點,而應該使用一個更加緊密的散點圖。
③ 圖表分析:當真實情況好我們預計的模式一致時,右邊的條形圖就會形成左邊自變量的一個鏡像;如果這個關系并不符合我我們預期的模式,那么兩對條形圖就會互相偏離。
1.4 本章總結
(1)圖表是一種重要形式的語言。經過良好的構思設計后,與單純的數據列表相比,它們能夠更快更清晰地幫助我們進行交流。
(2)決定使用圖表形式的既不是數據也不是方法,而是你的信息,你想展示什么,你想強調的重點。
(3)圖表越少越好。只有當圖標能夠真正幫助你表達,使閱讀者能通過它得到想要的信息時再使用它。
(4)圖表是視覺性的輔助材料,它們并不成為你的文字以及語言的替代品。讓它們幫助你表達出相應的信息,它們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2 使用圖表
2.0 幾個小提示
2.0.1 信息標題
在一個空間有限的地方制作一個圖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信息標題只寫在你的手稿上,而不把它展示在屏幕上;但是不管怎樣,省掉標題并不代表省掉了確認標題這一過程。
2.0.2 雙重相對關系
你所決定的信息,包含著雙重相對關系。此時,必須決定哪一個是首要的,哪一個是次要的,再進行下一步的設計。
2.0.3 刻度尺
在實際使用中刻度值要被使用 ,但是忽略掉它們不會使圖中各項的關系變得模糊。
因為圖表是一種表現關系的圖形,只有圖形才有價值。其他的所有因素(例如,標題、圖注、比例尺),僅僅是起到解釋作用,圖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你看過后大腦里留下的印象。
2.1 成分相對關系
2.2 項目相對關系
2.3 時間序列相對關系
2.3.1 柱形圖
2.3.2 折線圖
2.3.3 組合圖表
2.4 頻率分布相對關系
2.5 相關性相對關系
3 用概念及比喻說話
3.1 概念性視覺圖
抽象的幾何圖形(例如,箭頭、圓圈、三角...)
3.2 視覺性比喻
日常能夠看到的事物(例如,難題、迷宮、梯子...)
4 玩轉圖表
4.1 越簡單越好
陳述過多的信息對聽眾的吸引力很小,所以要針對信息用心思考,究竟是將信息編輯調整呢,還是將信息刪除。
4.2 越多越好
制作多個圖表來展示一個圖表不能表達的復雜信息。因為,在一張幻燈片中,陳述5個觀點與在5張幻燈片中陳述一個觀點,所花的時間相同。
好處有兩點:
(1)聽眾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觀點上,降低部分聽眾將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討論范圍之外的其他視覺圖形上的危險;
(2)每一個視覺圖形的信息都減少了,就可以使用一個具有更大尺寸的幻燈片來保證它的易讀性。
4.3 差異越大越好
可以完全擯棄以前使用過的圖表,換用一種完全不同的形式,一種更適用于表達我們想傳達的數據的形式。
4.4 越有創造性越好
有創造性的視覺圖形能夠讓你把故事講得更加生動有趣,并且因此加強聽眾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