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4 16:12
? ?既然,我們是一個崇尚世俗之美的民族。那么,美應該滲透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美道系列就從味覺享受中上升為精神享受的茶酒開始,是為了反復提醒自已,美來源于生活,中華民族的美尤其如此。
? 一般認為,飲茶晚于飲酒,如果升級為社會文化現象,倒也勉強可信。只是還有人以為,飲茶源于寺廟僧人,我以為殊不可信。且不說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單從《詩經》里,就有不少采集植物的詩句,“草蟲”里有“言其采蕨”“言其采薇”, 蕨與薇都是土生野菜。“采蘋”里有“于以采蘋”“于以采藻”, 蘋與藻都是水生野菜。如果說,野菜是為了食用,那么“采苓”中的“采苓采苓”“采苦采苦”“采葑采葑”,皆是苦藥,(沈括《夢溪筆談》“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謂之大苦。”)。最有意思的是“匏有苦葉”,居然連葫蘆葉子都嘗。可見,我們的先人不怕苦,甚至于那時都有“良藥苦口”的意識了。如果社會風俗如此,摘一些“苦葉”泡著喝,也就不足為奇了。
? 飲酒記于典籍里,確實挺早的。《詩經》里的“顛覆厥德,荒湛于酒”,已經察覺到了,多飲失范。所以,才有《尚書·酒誥》里的規定,“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間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古人對飲酒的規矩較多,上古三代就有巫祭監酒,后代還設有祭酒的官職,據說在皇家宴會上,還真管飲酒的禮儀尺度。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于是從古代的書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于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
? ?我也寫過品茶及飲酒的詩句。寫著寫著,就會產生一種想法,就是飲茶的刺激偏柔偏陰偏個體,而飲酒的刺激偏強偏陽偏群體。古人“茶道”的規矩很多,并有精彩的著述。古人喝酒的規矩也很多,但并無“酒道”一說。就是說,在古人眼里品茶近乎道,而飲酒只要守德。因而,我以為酒能娛情,茶可養性。所以,酒喝多了便亂性,茶喝暈了便生情。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和原父揚州六題──明會堂二首》之一,詠贊的是揚州茶,詩云: 積雪猶封蒙頂樹,驚雷未發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貢宜先百物新。憶昔嘗修守臣職,先春自探兩旗開。誰知白首來辭禁,得與金鑾賜一杯。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皇帝給文官賜茶的場面。或者也可以聯想到戍邊將士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的苦悶。
? 歐陽修最有名的散文,當數《醉翁亭記》了。“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乎?群鳥相聚,豈不知焉?唯缺酒耳。醉能同其樂,飲者妙境也!然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何其寂寞也,于是醉意朦朧中便有“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之想。飲酒的美,真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賓朋之聚也。歡聚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古人的飲茶,大抵有三個源流,一個是民間食茶,中國許多地方的農村,至今依然保留著,豆茶、米面茶、花茶、油奶茶等等,確實好吃,所以,對這些個茶,我們叫做“吃茶”。一個是提神茶,寺廟道觀里的和尚道士,參禪打坐,易入睡,易胡思,于是喝茶提提神,消消食渴。我想古代刻苦讀書的人,也經常如法提神吧。一個是貴胄玩茶,所謂唐宋的煎茶道、宋明的點茶道、明清的泡茶道,有精美的器具,有斗比賞玩的心境,有清新雅致的環境。好象進入到《紅樓夢》里,看妙玉弄茶,有高雅脫俗之美。
?
?今人的飲茶,粗分為三個層面,一曰牛飲型,工作生活節奏比較慢的人士,終日報刊、電腦、茶杯,泡一缸或一壺,置于手邊,隨口就喝,茶葉可以自已買,可以公家買,也可以別人送。嘿嘿,但凡牛飲者,自已買的有多少呢?二曰馬喝型,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的人士,如司機、銷售、農工等,泡一大杯,在繁忙或午飯的間隙,痛快的喝過癮。這種飲者,不僅茶葉粗劣,而且茶具多為不銹鋼、玻璃杯,許多人用的是醬菜杯子。三曰工夫型,這又分為兩類,一種叫真工夫,有錢有閑有興致的人士,自已擁有或專門去,環境優雅的場所,聽著古琴的樂曲,間或看著美女的纖纖玉手,擺弄茶具,或兩三好友,或獨自一人,優哉游哉,是為真工夫。還有一種假工夫,就如我這樣的工薪階層,平時喝慣了白開水的人,或然有一天(節假日居多),到所謂的“茶社”聚聚,其間打牌吃喝都有,喝什么的都有,咖啡、可樂、袋泡茶,哈哈,整個一“鬧社”。
? 嘮嘮叨叨的說了許多,說起茶酒,再多也說不完。回歸正題吧,古人的茶酒文化深層次的東西就是自制,在自已選擇制造的環境氛圍中,將各種形式的游戲穿插其中,來融洽感情,來品味生活,覺得生活舒適安逸,為痛苦憂患的人生,找回片刻的安全寧靜。今人的茶酒文化包含著放縱自得的隨性,好酒好茶,如果是公款來的,別人送的,絕不吝嗇,喝吧喝吧送吧。上頭抓緊些,下面少喝些。現代人骨子里很實際,并不甘心受虛榮之累,只是老傳統的慣性還在,于是只能委屈我們自得的個性,去陪笑臉,心里的不爽,偷偷在茶余酒后的私人時間發泄。記得有一次某領導請客,席罷,硬要將喝剩的半瓶白酒塞給我。我心里雖不爽,可又不敢薄領導的面子。于是,帶回家來后,凡有客人到我家,我必下廚做一道葷菜,而且,當別人觀摩時,我就用這瓶白酒加入,弄得好酒之徒大叫,好酒不給喝,居然浪費。其實,過后也聽見別人私下說我好顯擺。你看,鄙人多么自得,議論我的人,你們不也一樣心里憤憤自得嗎?
? ?其實,對茶酒而言,今人最憤憤不平的是,農藥殘留、添加劑濫用、價高的離譜之類的事情。對這類的事情,我們法律的制定者與執行者,倒顯得從容不迫。而我們老百姓,在無奈地等待之中,也不得不“學會了包容”。有人調侃道,如果茶酒皆成毒品,我們的后代一定有人類最偉大的基因,我泱泱中華,百毒不侵,真是無法無天的功勞呀!
? 既然,包容自得將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民族美感,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去趨炎古代貴族的茶酒從容的高品味了,更沒有必要去附勢當代權錢小人的茶酒虛榮的高規格了。自得自在,我享我樂,走你的茶徒酒鬼!做我的包容冷眼之輩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