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來源于自戀
什么是做自己?
生活中人人都會發火,但總有人真的管理不好我們的情緒,相比于平常人更愛發火、急躁、對他人不友好。這些大部分人給自己的標簽是直白,常常設立的座右銘是“做自己”。蔡康永接受采樣的時候再簽售會的時候,說很多人找他在書上寫:“做自己”。什么是做自己?
我們什么都不摸索,一味的向周邊的人宣傳自己是個直腸子,受得了這個、受不了那個,那叫自我介紹定位,不叫坦率。
有人一邊對別人毒舌,一別宣揚自己的個性,這不是直白坦率,好的直白坦率是建立在一定分寸上的,沒有分寸的表達自我是情商低的表現。這些人誤以為自己個性,在直白的基礎上,當看到有人有自己的的想法不和,或者忤逆了自己的安排就會易怒,對他人產生語言攻擊或者行為攻擊,暴力者不是直率的表達情感,而是因為自戀。
暴怒源自于自戀
建立在打破自我的形象后,我們再來看暴怒的動機。
我們有惡意的動機,有時候,這個動機是真實的;但有時候,是我們的自戀被挑釁后的想象。我們仔細觀察我們暴怒的原因,暴怒是對他人的行為或客觀事實的徹底否定,有了這一面,我們就能看到,暴怒也是對自己另一方面的絕對肯定。
敏感的人不僅因為自卑,還有一大部分人是因為自戀。暴怒的人會把自己想象成神一樣的完美,并不斷用生活中瑣碎的細節、素材來不斷驗證自己的想象,與此同時,他也會因為一些人無意的舉動而備受打擊,所以敏感的人容易懷疑。想要一個人對另一個消除暴怒,除了承認自己自戀的成分,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讓暴怒者相信對方的舉動并非有意為之,確確實實是不經意的傷害。
只有我們承認暴怒很有可能根源于自己的自戀,我們才能回過頭審視自己的暴怒,才能在因暴怒傷害自己和他人前及時克制,并及時糾錯。當你容易暴怒的時候,學會先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太自戀了?”
成長就是知道地球不是圍著自己在轉
暴怒的人期待他人和世界必須符合自己的想象,如果自己單方面的意愿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變成暴怒。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自戀的種子,一顆暴怒的種子,這個種子支撐我們面對世界的打擊的同時,也會莫名其妙的為我們帶來打擊。我們利用自戀的種子為我們帶來信念的同時,還要防止自己被這顆種子消耗。
如果我們常常因為自己的內心打擊自己就是還沒有長大。人一生中有三次蛻變,其中一次便是意識到這個世界并不是圍繞自己在轉,當然這個地球也不是圍繞著其他的某一個人在轉,如果是這樣就由自戀淪為了自卑了。
人們的成長就是慢慢發現自己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世界是圍著世界在轉,世界才是世界的中心。所謂眾生平等,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精彩和要被接納理解的個體。
女性對成功的恐懼
我們來講個故事
最近微博上很火的一個話題:女博士相親把自己的學歷改為本科。
最近很火的一件事: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離婚,分給前妻4000多億人民幣。
女博士害怕自己的學歷高,沒有人敢娶她,她只想擁有一段平平淡淡的可以照顧自己的人,甘愿放下自己的驕傲。
貝佐斯耗4000億補償的愛妻是是高考狀元、是常春藤八校的畢業生、諾貝爾獎得主托里.莫里森是他愛妻的老師,貝佐斯愛了她25年。貝佐斯出軌的人有一家航空電影和制作公司、曾任火箭公司直升機飛行員、是《敦刻爾克》的航空顧問。她們共同的優點是優秀、是成功。
女性的恐懼
很多女性對可以預期的成功懷有恐懼,這是美國女心理學家霍納在1968年發現的一個現象。
女性有這樣的恐懼通常源自于對他人的依賴。她們面對異性時不敢承認自己的優點害怕自己比對方優秀,對方會懷有愧疚、會產生壓力。她們會故意在細節上表現自己需要依賴、需要被關懷的地方,比如通常性的遲到,桌面很糟糕。她們通過這些細節向異性暗示:雖然我在事業上小有成就,但我依然是一個很需要被照顧的女人。
克服恐懼才能真正容納
一段好的親密關系是客觀表達自己的優點缺點。現代婚姻中,很多優秀的女性因為家庭放棄了事業,這種可以壓制自己能力的行為不見得會對親密關系有所幫助。
印度最富有的女人,生物制藥公司Biocon創始人馬宗達爾說:很多女性有了事業之后,家庭本身可能就不幸福了。但我和我的丈夫兩人卻學會了一起努力來平衡事業和家庭。我認為對男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感情上讓他們有安全感,不要讓他們有一種“老婆成功,自己不行”的感覺。
但這種努力最好的方法不是犧牲女性的成功為代價,而是首先學會忠于自己、接納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優秀的現實,因為如果通過否定自己達到親密關系的平衡,時間一長我們曾經如何對待自己,以后就會如何對待別人,我們以否定自己為代價,日后在對方極其需要關懷的低谷期,往往會產生同樣否定的情緒,長此以往的婚姻當然會變成墳墓。當你畏懼的時候,不妨看看貝佐斯,真正骨子里優秀的人也喜歡優秀的人,他們不會覺得你的優秀是在示威。
真正的愛情是優秀的相互坦誠,相互激勵,都腳踏實地,卻都不忘面朝詩與遠方。因此女性不應該畏懼成功,更不應該試圖否定自己。
學會和悲傷和解
我們本能的逃避
人的內心會有一套自我保護機制。比如一個很貧窮的人經常擔憂如果自己中了500萬該怎么分配,一個從來沒談過戀愛的人經常擔心有很多人追我該怎么辦等等。這套保護機制叫本能的逃避。
這些人的行為甚至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意味,沒有直面自己悲傷困惑的難題,而是通過轉移注意力來保護自己。我們通過看書、學習、畫掉目標、屏蔽動態、對原本悲傷的事避而不提,我們以為自己忘了、以為自己和悲傷和解了,內心一句一句的要“體面”。
我們不是和解了,是在逃避,這種逃避可以暫時的減輕傷痛,但長此以往會影響我們面對悲傷的態度,如果一個人每次失戀都去埋頭工作,時間一長,假使他在事業上有了飛躍,也有了人追求他,但最終他還是學不會守護、學不會愛另外一個人。令我們悲傷的問題仍舊擺在那,下次還會令你悲傷。
真正的和解是什么
悲傷源自于期待落空。我們先思考期待為什么落空,思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究竟在哪里矛盾,然后我們會沉浸在死循環里?沉浸在自我責備中?當然不。
產生悲傷的情緒時我們先思考期待為什么落空,一旦越想越難受就需要找人傾訴。往往當你深陷一件事不能自撥的時候,傾訴自己的矛盾,他人的意見則能使我們更為客觀,經歷過的人的意見更智慧,從而減輕這種自我矛盾。傾訴,我們就成了祥林嫂,日復一日的喊著心中的苦,停滯不前?當然不。
我們找人傾訴是想看看別人是怎么看自己為之悲傷的事,當我們發現有些視角和我們不一樣,就去思考、去承認,達到這個程度,我們已經在悲傷中得到了比較客觀的教訓了。我們該向前了,時間是良藥,它讓我們面對悲傷有了底氣,但它不是讓我們忘記,而是教會我們是漫長人生中說一句:算了。
悲傷是什么?
奇葩說有一次辯論的主題是:人應不應該喝忘情水。
詹青云說:悲傷恰恰證明我愛過、恨過、全情投入,我可以驕傲的面對它慶幸我沒有怯懦。時間是一杯會沖淡悲傷但它不該是一杯忘情水,我最終會選擇和悲傷和解,而不是忘卻,因為使我悲傷的一切也是使我熱愛的一切。
我覺得這是對悲傷很貼切的表達。
所以你為什么會受傷?
因為自戀,自戀讓你不能承認、直面失敗。
因為恐懼,恐懼讓你不敢自如的成功。
因為沉浸往事,悲傷拖著你、拽著你不讓你向前。
最后一首Leslie的《當愛已成往事》送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