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舍,但是我們經(jīng)常舍不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高估了擁有物品的價值。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稟賦效應”,是指當我們一旦擁有某個物品,我們就傾向于夸大這個物品的價值。
這一現(xiàn)象可以用經(jīng)濟學的“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即人們面對同樣數(shù)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人難以忍受。
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避害”的考慮遠大于對“趨利”的考慮。
從稟賦效應或“損失厭惡”理論中可以看出,我們傾向于避免失去所擁有的東西,害怕改變帶來可能的損失,容易安于現(xiàn)狀。
所以,我們寧愿家里物品堆積如山,寧愿東西放著不用,也不愿意輕易舍棄。因為害怕舍棄之后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扔之前,我們總是會想,萬一扔了,以后要用呢?放在這里,萬一以后要用,還可以找到,但是扔了之后就一點退路也沒了。
這種萬一出現(xiàn)的概率其實很小,即使出現(xiàn),我們一般也能找到替代品。但是因為這概率極小的可能的損失,我們會選擇不扔。
我們過分考慮“舍”的損失,而忽略了“舍”的收益。
另外,我們在舍棄的時候,總覺得每樣東西都比較珍貴。
有些是因為當年購買的時候花費了較高的價格,有些是因為付出了較多的心血。
我們對自己擁有物品的估價,除了購買時的價格外,還有持有成本,即在擁有期間花費的金錢、時間、精力、空間等。
持有成本甚至可能超過了原來的購買價格。所以,我們對擁有物品的估價經(jīng)常是不客觀的,往往高估了物品價值。
當你對一件物品付出的心血越多,你越難舍棄。
比如當我們出售房子時,我們自己裝修自己居住的房子,要比單純買來投資而自己沒有居住過的房子,你會更加舍不得,你也容易索要更多的價格。
有些衣服本身買的價格不高,但那是你自己精挑細選的結(jié)果,所以敝帚自珍。
在斷舍離的過程中,有些物品我們會想著出售。但是二手物品轉(zhuǎn)讓時,人們的標價經(jīng)常并不理性,往往會高出它實際的價值。
舍棄時,我們一邊夸大物品的價值,一邊夸大舍棄的損失,導致舍棄寸步難行。
我們要有意識地把賦予它的附加價值去掉,多想想舍棄帶來的好處。這樣,舍棄就會容易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