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點。”
這是前不久我的好朋友對我說過的一句話,我反思了很久。
背景是我發現他好一段時間都很反常情緒不好比較冷漠,出于關心,我不停逼問他發生了什么,而他只是淡淡地敷衍著表示不想回答,可我是個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人,看他難受我也著急。其實我也知道,每個人都希望留一片不被別人觸碰的空間。偏偏我這個人,就是那種會跟外人高冷,而對我在乎的人緊張的不得了的熱心腸。
其實我只是著急,我討厭那種看著好朋友痛苦無助,而我除了一旁看著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做不了的無力感。我會覺得他如果把痛苦講出來,心理壓力會減輕一點,我更加會覺得這是對我們友情的一種信任。可是,當他選擇什么都不說,我的失落感便來了,其實這也是一種自私的心理在作祟。我們往往只顧自己的感受,只想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會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亂了方寸。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好像總是掌握不好關心對方的尺度。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你覺得你一腔熱血在為別人好,而對方需要的也許只是片刻的寧靜和你適時的沉默。你可以關心他,但不能觸碰他的底線。雖然這些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自己也正在反思,在努力學會換位思考。當遇到類似情況時,也許換位思考是最好的方法。能夠讓你想明白對方需要的到底是你逼到崖邊的咄咄逼問,還是安靜地陪著他。這是一種默契,也是一種尊重。
很多時候,往往關心則亂。
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上個月一對表兄弟為了替自己年邁的老父親出頭把一個老人打得渾身是血,事后才知道是自己的親人無理取鬧在先,而那位老者也從來沒對他的父親動過手,老父親額頭上的血是兒子自己的誤傷。事發后,兩兄弟悔恨不已,直恨自己太沖動,當時只是聽到父親被欺負便急上心頭,不管不顧,深知不分青紅皂白。好在,沒有鬧出人命,否則,也許他們將在悔恨中度過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不管發生什么事,都要冷靜,不要急躁,要搞清楚事情的原委,要搞清楚對方需要你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你想為對方做什么。
愈是在乎,越要留夠尊重。
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大多是情況下,會陷入一種思維誤區,覺得對待親近的人可以沒有底線。即便是沒有底線的關心是不可取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可觸碰的小秘密。既然是心底的秘密,當然不會希望被人打擾,被人捅破。也許那是他保護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線。作為最親近的人,我們更應該為對方保留一絲最后的尊嚴。
學會做一個安靜的聽眾。
對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有些朋友就愿意傷心起來吧啦吧啦跟我訴一堆苦,而有些朋友更喜歡我們一言不發給一個眼神彼此就能心領神會,前者我也很樂意,后者我愿我能夠早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