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國的開國君主秦非子,到秦始皇,共歷經了六百余年,傳位36世。
秦始皇對36這個數字也是謎之喜歡。始皇帝即位后,任用李斯為客卿,很快就展開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宏圖謀略。
而消滅六國的第一步,就是滅掉韓國。原因是韓國緊鄰秦國,且國土面積在是六國中最小的一個,國力也相對較弱。
秦與六國形勢圖
鄭國入秦
公元前246年,走投無路的韓桓王決定采取“疲秦”的策略。
打不過就先耗著,耗的他沒精力東征。而興修水利無疑是一件勞民又耗財的事情。
正好在韓國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水利專家,叫做鄭國。韓桓王就派鄭國以間諜的身份入秦游說。于是,曾參與治理滎澤水患和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的鄭國,很快博得秦王的信任。而且這項工程可以加強秦國國力,充裕國庫。
于是始皇帝便采納鄭國的建議:鑿穿涇水,使其向東流入洛水,水渠全長三百余里。流經之處多為平原,可以大面積灌溉農田。
間諜身份暴露
鄭國被任命為此項水利工程的主持,他的設計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特點,使渠水由高向低實現自流灌溉。
但是在挖鑿過程中,鄭國的間諜身份就暴露了,始皇帝立刻要把鄭國五馬分尸。同時牽連的還有李斯等從其它諸侯國來秦國的客卿,盛怒之下的秦王還下了逐客令。
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意思是雖然我是間諜,但是把渠修好最多只能讓韓國多存活幾年,但對于秦國來說卻是造福千秋萬世之功。
嬴政當然也知道秦國的水利工程技術很落后,便赦免了鄭國。于是水渠在鄭國的主持下繼續開鑿,這個歷經十余年,規模浩大,綿延300多里的水渠終于完工。人們為了紀念鄭國,便取名鄭國渠。
關中皆沃野
加速吞六國
鄭國渠建成后,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不僅可以灌溉田地,而且淤田壓堿,沼澤和鹽堿之地也成為肥美良田。關中成為天下糧倉,被稱為“天府之國”,秦國國力大增。
《史記·河渠書》中記載:“渠就,用注填閼(淤)之水,溉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名曰鄭國渠。”當時的一鐘為六石四斗,而各路諸侯國的平均畝產只有一石半,糧食產量相當于增加了四倍多。
糧食產量的增加,為秦國加快吞并六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就在鄭國渠建成后的第6年,韓國率先被滅,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時間便統一了六國,建立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鄭國疲秦這個間諜策略,于當時的六國來說,卻是為虎添翼,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但對于歷史來說,八百里秦川變為富饒之鄉,造福了千千萬萬的百姓。
鄭國渠建成兩千年之后,在1900年、1929年,陜西關中地區曾經兩次發生大旱,三年顆粒不收,每天都有不少人餓死,逃亡的災民更是不計其數。農田水利工程多年失修,解決引涇灌溉的問題迫在眉睫。
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臨危受命,毅然決然地挑起在鄭國渠遺址上修涇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親自主持下,召集數千民工,歷時近兩年,終于修成了如今的涇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可灌溉60萬畝土地,至此始繼續造福百姓。
鄭國渠,一條與民生緊密相聯,在歷史長河中閃爍著粼粼波光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