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三時,辦公室來了一位和我好幾年不在一個年級共事的同事,這位同事涉獵廣博,讀書、教學方面常有新論,這使我受益良多。我對他非常崇敬。尤其是當得知他讀的《史記》是繁體豎排而我的是簡體橫排、他讀完了金庸的所有武俠而我竟然一本都沒翻過的時候。
今天在辦公室,聊到幾位當代作家的寫作風格,他突然說了一句“我不愛讀書”,我頓覺意外,笑道:“你要是不愛讀書,還有誰愛讀書呢?可以這樣表現自己謙虛嗎?”事實上,我認為在我們這個小地方,在中學教師的群體里,我本人算得好讀書的了,而他讀的書不會比我少吧。可是我一向自認為好讀書,為什么他卻聲稱自己“不愛讀書”呢?
沒想到他接著說的是:“本來我就是有不少書沒看過嘛。再說,愛讀書也不必讓大家都知道。”
愛讀書固然不必刻意讓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覺得讀書是啟智之事,愛讀書而愿意炫示,也無可厚非吧。
為什么我對炫財富炫地位不屑一顧而獨覺炫示讀書可以接受呢?原因應該是前者炫示的東西是和炫示者本人的素質或努力可以剝離的,而炫示讀書者至少炫示了一種健康甚至寶貴的價值取向——讀書有益或有趣。
我讀書時,看到特別精彩的斷落或句子,常會拍了放朋友圈,再寫一兩個自以為“畫龍點睛”的句子,擱在圖片上方,取“不敢專美,奇文共賞”之意,這樣做時,自己很開心,很得意,根本沒覺得有啥不妥。不知道我的同事是不是認為這種行狀也屬于秀自己“愛讀書”。想到這里,我心里隱隱有些不安,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而要曉得確切答案,就只剩親自去問他這一個法子了,可是時過境遷,我該在什么時候又怎么把話題轉到這里來呢?
當我這么困惑著的時候,我的煩惱變成雙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