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票人郊外游玩,本來是一件放松愉快的事情,不過在這兩天的游記中卻發生了很多事情,不得不讓我去思考很多待人處事的方法,以及很多笑來老師曾經提到的概念和觀點。
唯一和我同齡的女孩,簡稱A,A姑娘是個不錯的女孩,我們在打羽毛球這項運動中一同比賽、一同拜師、一同與老球壇們結識。可惜的是,在比賽期間,A始終是我的替補,師父對我更加器重一些。拜師后,由于A童鞋善于撒嬌、性格活潑外向,并且一定要拔尖,師父對A很好很好,一度讓我很是嫉妒。久而久之,我們也就有了明顯的競爭關系。
這兩天出門郊游,大家一起去,這份競爭關系就更是明顯。比如,我時時竄到師父鏡頭前要求師父拍照,于是A童鞋開始生氣,騷擾也好、怪師父偏心也好、撒嬌也好,各種表達了不滿和求關注,甚至去搗亂。于是,我很好奇,為什么唯一同齡的兩個女孩反倒不在一起,不像姐妹一樣親密?畢竟,我們應該是最沒有代溝的兩個年輕人。從需求來講,我們都希望得到師父的器重和關注,可是,誰都想得到更多關注,從本質上來講,以這個需求為出發點,根本就不會有雙贏的局面,只能是互相拆臺,各自委屈。也就是說,這個需求是無解的,況且,這根本就是一場長期的游戲,長期就意味著要投入持續的注意力,而這當中不必要的注意力自然是大半。再就是,我們把本該寄予自己的要求,轉移到了別人的身上,希望別人對自己是最關注的,這本來就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我們永遠無法控制別人,然而我們永遠在追求別人的認可,希望做別人最在乎的人。可是,在這世上,除了父母可以做到這點,其他人又有什么義務來幫助我們滿足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呢?于是乎,要求關注原本就不應該是開始的需求。這時,我突然想到了笑來老師在智商這一節當中講到的,我們需要轉換焦點,暫時把焦點從自己的身上轉移到其他人身上,想想他們都有什么需求,能不能把自己的需求跟他們的結合到一起,再或者,能不能先放下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他們的,接著再來滿足自己的。這樣,也算是真正意義上提升了自己的智商,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會隨之變強。
于是,我對這件事情進行了進一步梳理。A童鞋的需求跟我的需求明顯有沖突,我們倆都希望師父能更關注自己,那么,這時,我有兩個選擇,要么把我們倆的需求做成共同體,也就是師父對我好的時候,一定要也對她好,我為師父做什么也要帶上她。要么把我的需求放在一邊,先滿足她的,她希望所有人都最關注她,那么我也關注她,讓她在這方面得到滿足。這樣才算是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否則,兩個相互嫉妒的女孩子必定是會愈發不可收拾,女人的嫉妒心,又有誰能化解呢?最后的結果也一定是兩敗俱傷,對我們在乎的人也是一種負擔,對其他旁觀者也只是一場鬧劇。這種幼稚的行為也真的會限制我們的成長和格局,進而影響我們的人生。可如果我們知道,由于自己采用了怎樣的策略會導致怎樣不同的結局,哪種結局會對所有人都更好,那我們自然在即便做出錯誤選擇的時候,也會提醒自己,進而不斷磨練自己做出更好選擇的能力,從而真的做出更好的選擇,之后,這些選擇會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至此,這件事情算是大致屢清了。
生活有很多很多的小事,不小心就會掉進這些陷阱當中,花費好多時間出來或出不來,然而,如果一開始就能把這些事情想清楚,琢磨透,也許嫉妒心還是會有,小委屈依然會在,可是在大的格局上,我們已經為自己贏得了很多時間,讓自己的小情緒有所緩解,讓自己看清楚,這就是一個坑,那么我們會對這樣的坑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提防,在成長的路上,前進的速率也就會越來越高。慢慢地,我們就會學會辨別我們真正應該在意的事情,而漸漸忽略這些看似不重要卻極可能影響我們生活的小事小坑。于是,我們終有一天會成為別人眼中大度,自己眼中更懂得選擇的人,那時,我們都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所以,我的選擇是,慢慢嘗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別人的主觀看法,辨別真正應該在意的事情,然后把注意力放在那之上,反復刻意練習,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