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的楓葉紅了,棲霞山的楓葉落了;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一、小小的瘋狂暗示
教學樓,走廊的椅子上摞滿了參考書,最上頭是本老版綠皮《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
圖書館,身邊的男孩子正瘋狂刷題,掃一眼,好熟悉的封面——新版肖四又上線了。
……
類似的場景不可勝數。它們好像在提醒我,考研的日子即將來臨,而距離上一次考研,忽忽又是一年。
人是很懶的生物,當一件事不再與自己利益相關,也就不大會熱心關注。一如只有在大一才會對高考er表示感同身受那樣,但無論如何,只能以曾經的身份了。
我依然無法忘記那段時光,至少現在不會忘。
二、不過是沒有退路而已
備考以來的所有記憶,如今只零星地留存于當年的日記(日記:我就在這里,不離不棄)。不刻意翻看的話,而今的印象只剩下彼時超級單一的daily routine:每天六點鬧鈴響完第一聲從床上蹦起來,六點半來到自習室,夜晚十點半離開,回宿舍再背半小時政治——如此循環往復。
朋友總說,你看你當年(對,當年)多愛學習。哪里哪里,不過是沒有退路而已。
當年所謂“喜歡古代文學”,不過是知道兩句詩詞和紅樓雅事,進而期盼著吟風弄月、附庸風雅而已。《文選》某一文體的流變,跟我有什么關系?魏晉南北朝跟五代十國的具體時段、朝代和國家,太難為人了吧??我不喜歡魯迅穆旦,托陀契莫,更別提索緒爾和什么反切音韻。要不是為了考研,我大約這輩子都不會接觸這些。
然而,口口聲聲說熱愛文學,假如連這些基本知識都懶得學習和掌握,我們可能連“入門”的資格都沒有。
而我這種自以為是的先見,實則源于沒有了解或不夠了解。終于,在從勉為其難到心甘情愿地與之打交道的這一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專業和業余、學術和鑒賞的差別。真的猛士,不僅敢于直面慘淡的素顏,而且敢于正視膚淺和弱爆了的自己。
三、信仰or迷信
講真,我現在不覺得那段日子有多苦:資源多,干擾少,作息還規律。因為心中有很強的信念,每天過得很踏實也很充實。
時常聽前輩說,理解就好了,沒必要背書。我只是不信。轉述和獨立思考固然重要,可那些人物字號、朝代年號尤其是數不清的經典作品、評價和出處,我真的做不到“理解”了就記住啊。本著六神磊磊所謂“有一種牛逼叫做我能背下來”的精神,我決定多動動嘴皮子。萬一有用呢。
素來對紫色無感的我,特地為復習資料包上紫色的封皮,買紫色的水筆,用紫色的水杯,紫色的雨傘,紫色的坐墊……桌前擺一張前輩寄來的明信片,和閨蜜遞來的愛心小紙條;生日不許朋友送書,因為怕shu;看到前輩們的手寫祝福語,感動得熱淚盈眶;一度把《NJU愛上南大》的歌詞“想要看清南大你要更上一層樓”聽成“想要考進南大你要更上一層樓”,繼而奮發圖強……放在今天,這些行為不免略顯幼稚和矯情,可是在那段掙扎浮沉的時光里,它們真的支持著我堅持到了最后。誰說雞湯沒有用。
四、走出“白色”恐怖
記得考前一天給老媽打電話,老媽只調侃了句“冬至日么考研”;記得考試第一天中午作死不休息結果被黑咖啡坑煞(越喝越困),考完哭了一晚上什么也沒復習;記得第二天看到專業課試題茫然了許久(內心os:居然是手寫……上面寫的都是什么……我會嗎……我好像會……)終于拿起筆開始答題,結果緊趕慢趕也沒做完;記得打鈴后手忙腳亂中忘記把考卷塞進信封就貼了封條,急得一路和監考老師沒完沒了瞎叨叨……
曾經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慘的人,后來才發現自己有多幸運。又或者,努力真的可以增添運氣。
如今,因為面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再回首,感恩之余,也真心感到相比之下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誰都更愿意拿云淡風輕的口吻敘述當時也許并不輕松的經歷。而那些見證和陪伴著我度過數不清的狼狽時刻的人,如今已不在身旁。
可能人生須經過一段窄巷才能看到更寬闊的世界,我們需要戰勝的終究是自己。往前走吧,一鼓作氣,一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