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做到誠意,先得致知。要致知,要先格物。
這就是我們聽說過的“格物致知”。
朱熹注解說:致,是推到極處;知,就是識。致知,就是推極我的知識,要讓我所知的無所不盡。格,是至;物,就是事物。格物,就是窮極事物之理,要讓那極處無所不至。
張居正說:心之明覺謂之知,若要誠其意,就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見得道理無不明白,然后意之所發是真是妄,才不會錯雜。
所以說,要誠意,先得致知——要懂該懂的道理,明事理,知道歷史真相、物理真相、人際真相等等,能把世界看的明白,擁有真知識,才能辨別是非、做到誠意,否則誠意就會走歪。
我們生活中看到很多善良的人“好心辦壞事”,不是他們發心有問題,可能也不是有私心,而是無知。有時候,無知是很大的惡,無知者其實是有罪的,因為無知是自己的錯,并且因為自己的錯導致了傷害到了別人。做到有知、致知,才能正確地誠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張居正講解說:這是重復說上文的意思。
人能格物,于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窮究到極處,然后心里通明洞達,沒有一點虧蔽,那么就可以做到致知了。
“知”到了至處,然后善惡真妄,都見得分明,心上發出來的念慮,都是真實,沒有一點虛假,這樣就可以做到誠意了。
意誠,然后就能去掉私欲,還歸天理,心中虛靈的本體,就可以端正無偏,這就是由意誠到心正了。
心既正,然后能檢查約束自身,以就規矩,凡所舉動,都合道理,而后便身無不修。
身修,然后能感化一家人,都遵我的約束,則家可得而齊也。家齊,然后能感化一國的人,都聽我的教訓,則國可得而治也。國治,然后能感化天下的人,都做良民善眾,與國人一般,然后天下可得而平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從天子到庶人,一切都以修身為本。
一定是自己先修身,然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自己不能修身,就是根本先亂了,還想使家齊、國治、天下平,必無此理。
若不能齊家,卻要治國平天下,就是將厚的先減薄了,而將那薄的反而加厚,必無此理,未之有也。
有等差,親疏有別。人總是先愛自己家人,然后才能去愛別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家人都不愛,卻去愛別人,那必有蹊蹺,他肯定有其他訴求,不管這個訴求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
到現在為止的內容,是《大學》第一章。
朱熹說:“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上面這些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錄的,所以是“經”。后面還有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門人記錄的,所以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