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兒子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的時候,比如:老鷹抓小雞、木頭人、大妖怪抓小孩……他們通常會規(guī)定一個“安全區(qū)”,那里是任何傷害都無法抵達的地方,孩子們一旦躲進他們設定的安全區(qū)域,我就只能咬著牙在外面轉圈圈,假裝無可奈何他們。孩子們看到我的抓狂,通常會哈哈大笑,更加起勁地逗弄我。
我想,這就是游戲之所以好玩的地方,孩子們既獲得了樂趣和刺激,敢于勇敢地探索和突破自我,同時,又有可以掌控的安全地帶。如果孩子們始終處于游戲的未知中,難免就會恐懼,就很難自如地邁出“前進的步伐”。這里的安全區(qū),很像我們意義上的家。
游戲如此,生活亦如此。
請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來到一個陌生而全新的世界,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想想我們成年人,初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多少會有些擔心,更何況這些嬰孩呢?
嬰兒初次面對這個全新的世界,他們手無縛雞之力,活下來都是必須依靠外力的,他們難免會害怕。害怕怎么辦?他沒有辦法進行自我安慰,他必須需要依靠,擁有一個靠得住的心理慰藉。這個人通常是媽媽。
在成長的過程中,嬰兒意識到自己一旦遇到危險,害怕了就可以回到媽媽那里,媽媽會保護他,會撫慰他,嬰兒最初的安全感就建立了。有了安全感,他就會大膽地去探索世界了。因此,嬰兒的安全感是逐漸從信任媽媽(或者第一撫養(yǎng)人),從媽媽給與的安全感中發(fā)展出來的。
01 嬰兒安全感的來源
想想我們會信任哪些人?當我們更了解自己,可能會對嬰兒做出更好的解讀。
我們怎么做,才能為孩子建立安全感,讓孩子信任我們呢?
最關鍵的一條是,給孩子提供有規(guī)律的、可靠的、及時的照顧。只有媽媽為孩子營造一個穩(wěn)定的、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孩子才會信任媽媽。
之前,我看過有關哭聲免疫法的報道,令我不寒而栗。報道認為父母及時回應嬰兒的哭聲,會寵壞寶寶,讓他們變得更愛哭。
撇開寶寶不說,如果你遇到傷心的事,在家里無助地哭泣,這時候,你的伴侶看到了,心想“不要寵壞對象,讓TA哭哭就好了”,我估計你氣的八成要和對方離婚。這就是哭聲免疫法的殘忍之處。
我們很多成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經(jīng)歷過情感被忽視的事實,才會相信那些沒有溫度地行為是愛呢。一個被愛充足滋養(yǎng)的孩子,哪里還會想盡辦法地去獲取呢。
如果大部分時間,我們能給予孩子及時的、穩(wěn)定的、無條件愛的滿足,即使孩子偶爾哭個一兩次,媽媽來不及第一時間趕到他身邊也沒有關系。當孩子相信媽媽是可以依靠的,就建立了對媽媽的安全依戀。
02 建立安全依戀,讓家成為孩子的安全港灣。
當孩子與媽媽建立起了安全依戀,媽媽就成為他們探索世界的強大后盾。孩子會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并愿意積極探索身邊的世界。這是他們學習的基礎,也是他們適應新環(huán)境的基礎。
做父母的可能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帶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玩,孩子總是玩著玩著,就回來“找”媽媽。只要看到媽媽,就會安心繼續(xù)玩,媽媽就像孩子的安全港灣。隨著年齡的增加,即使媽媽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去年我兒子換新幼兒園,新班主任擔心孩子小,去新環(huán)境會不適應,建議我們年后再上。我說孩子肯定沒問題。果然,我兒子入園相當順利,表現(xiàn)的特別的大方、勇敢和自立,很快適應新環(huán)境,而且還喜歡上了新老師和新朋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與兒子建立了相對穩(wěn)固的依戀關系,比較多地給到孩子愛和滿足。更多地看到他的需求,并盡力去滿足他。兒子知道媽媽送他去幼兒園,一定還會來接他,他不必恐慌被拋棄,甚至不被愛。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曾說:什么是愛?當一個孩子受到威脅或者遇到巨大的壓力時,他從誰那里獲得安慰?誰能讓他的心情平復下來?他在害怕的時候會奔向哪個人?那就是愛。孩子對媽媽最初的信任,當他和媽媽在一起時感到安全,這就是愛。
當然,我們以上分享的是一種普遍行為。但是,生活中也會有其他養(yǎng)育人承擔起孩子安全依戀的第一責任。只要能為孩子提供穩(wěn)定而可靠的家庭環(huán)境,這些孩子同樣可以建立起安全依戀,獲得足夠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