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我還是高中的時候,就很喜歡看怎么提高學習效率之類的書籍。其中很流行的一個詞叫拖延癥,你之所以沒變得更好,是因為你制定的那些計劃幾乎都沒怎么完成,反而去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比如刷微博與各種娛樂上。我一聽發(fā)現很有代入感,每次作業(yè)都是匆匆?guī)н^,甚至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寫。印象很深刻的一個場景是,放完寒假回學校,發(fā)現作業(yè)沒寫完,狀態(tài)很不好,于是在課室里拿起一本《戰(zhàn)勝拖拉》在研究。
不得不說拖延癥這個概念很深得人心,好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而你只要解決了,你的生活也的確會好一點。不過今天這里暫且不討論拖延癥這個東西的意義,而是要談一個動作,那就是記錄時間。
許多企圖提升生活效率的建議,都離不開時間。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時間,管理自己成為各位的首要問題,而其中的第一步,往往是記錄自己的時間是如何花費的。李開復講過,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也講過,甚至艾力酷愛英語還有一個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我有挺長一段時間有仔細記錄自己的時間,甚至在家教時也告訴我的學生,讓他和我一起用記錄時間工具。遺憾的是后來我并沒有因此感覺到什么太大的變化,當然也就中斷了。
但記錄時間這個建議的存在感實在太強了,以至于我又停下來思考。我首先想到的是在《怪誕行為學》里提到的一個概念,叫“付款痛苦”。它說的是我們在花錢時會有某種程度的心理痛苦,我們只要花錢了就會有這種非快感。就算如此,我們也會不自覺地降低這種痛苦對我們的影響。
怎么降低呢?用信用卡支付就是一種方式。跟信用卡這種后付(先享受后付款)相比,用現金支付是比較痛苦的,因為你是看著自己的現金當場一張一張消失的,這聽起來就慘無人道。現在移動支付那么發(fā)達,除了方便之外,相信也有付款痛苦的原因。雖然你用手機支付一樣的錢,造成的變化卻僅是數字的連續(xù)變化,哪個的失去感強烈點?
這種付款痛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敏感度會隨著付款金額金額而相對下降。付款越多,我們感到的痛苦越大,但隨著金額的增加,新增的每一美元帶給我們的痛苦感是逐步減弱的。這也很好理解,為什么我們早上起來刷會微博就會有很大的負罪感,但是晚上睡覺前卻能玩手機玩到2、3點呢?因為一開始敏感度很高,而到后來敏感度減弱,再加上連續(xù)的效應,給你帶來的痛苦敏感度自然就降低了。
而記錄時間的這個行為,本質上就是將你一天連續(xù)的時間量化,保持自己的痛苦敏感度。我們在消遣時,很容易上癮,因為不能讓你上癮的產品設計,注定是失敗的。這時能拉我們回來的,往往是對這種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的厭惡與警醒,一旦你陷入的時間過長,你的自我控制力其實就在下降了。時間量化,就是刻意不讓自己陷進去,尤其是陷進那些收割注意力的專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