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以來,我們的電子產品上充斥了許多形色各異的app。在眾多手機app中,無疑社交類app對年輕人有很高的滲透率。
有時候,我們獨自在排隊購票、等紅綠燈過馬路,也會趁著這點時間,甚至是十幾秒,都會拿出手機,找個微信好友聊幾句。
這種“快速社交”日益普遍,一切交流都是通過靈活的手指和冰冷的手機顯示屏進行的,這愈發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真正交流的減少,隔閡日益加重。
很多人在社交軟件上大多會上傳自己的自拍照,用戶可以用來展示自己的形象魅力和日常生活片段。這種交友形式就會導致一種隱患現象的產生。經過美化后的照片上傳網絡,外形靚麗或者俊朗的用戶,人氣就會很高,得到諸多交友機會。也引發很多隱患,比如在交友中,照片不能再真實表現一個人的顏值甚至氣質。而本應該被重視的內在交流卻被忽略,
這樣的交友形式雖然看起來好,但似乎忘記了一點,或者沒有人在乎這一點。我們在社交軟件上的交談,越來越趨向于憑外表或外在物質形象來選擇交友范圍,但卻越來越得不到內心的快樂。
再者,例如微信和QQ這樣的社交軟件,因為大多是現實生活中相識的人使用較多。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流露真實的情感需求,有的人甚至為了展示而展示,留言評論的時候寫下言不由衷的話語。
好像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我們感覺到他人的贊美和欣賞,好像自己心中那份莫名的恐慌與焦慮都被事實上口是心非的交流化解了。
但其實這種聯系更像是一種癥狀,根本就沒有得到解決,它正暴露了不敢面對真實自己的我們
當我們與他人展示自己的時候,可以說僅僅是為了滿足心中的自負感,或者讓他人感覺到我們的存在。于是,理所當然地把他們當作支撐我們情緒的備份文件。
我們簡單地認為只要和別人在社交軟件上互相表現自己的生活多么優越,就可以擺脫自卑。是的,但這只是暫時的。
因為我們在逃避內心真實的交流,逃向同他人虛與委蛇。總之,足以讓我們向他人呈現出自己想要變成的模樣,填補內心的軟弱。
我們被虛擬的愛情吸引,對虛擬的好友沉迷,而不是真正的從心靈出發,找到氤氳友誼與愛的地方。
給自己一個沒有顧慮沒有攀比的社交空間,回歸情感需求的本我。即便是只言片語,也能體現交流的真實。
正如Sherry Turkle所講:因為正是我們結巴、遲疑、找不到合適的詞的時候,我們才能向對方展示出真實的自我。
隨喵正是這樣一個溫暖而純凈的小地方。匿名下的你我,也許只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人生如夢白云蒼狗,活在當下才是最好的慰藉。
在隨喵,沒有花式的約約約,沒有“無意”的自拍曬臉,沒有多樣的軟文廣告,甚至沒有你自己的名字頭像,喵星人并不需要這些;
在隨喵,疲憊了,能有人放松減壓;傷心了,能有人傾聽安慰;開心了,能有人說笑分享;孤獨了,能有人談天陪伴。
世界那么大,讓我遇見你,每一個在生命里出現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此時此刻就是我與你分享心情,也許下一刻你就會消失,不必強求,緣分使然。終究,我們只是彼此的過客,而那些留下的,才是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