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給兩個群的家長分享了“如何與孩子溝通”的話題,并且又聽了趙老師和大路老師分享的同樣的話題,感受特別多,收獲也特別多。如趙老師所說,溝通交流本是一件很自然、純樸、常態化的事情,可是現在卻難倒了很多的家長,尤其是家有中學生的家長。他們不知道孩子為什么不聽話了?為什么不愛和家長說話了?而小學生的家長雖然沒有這樣突出的煩惱,但很多人在講自己跟孩子的溝通時,我們卻在其中發現很多讓我們為孩子的成長擔心的事情,比如說太多的強制、太多的嘮叨、太多的自以為是的打斷、訓斥等等,他們不知道,這已經是在為日后的不能溝通設置著一個個障礙,所以,溝通的話題真的是每一個有孩子的家長應該好好學習和認真對待的事情。
那么,我們如何來認識溝通?如何達成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呢?
(三)如何有效溝通
做為父母,親子之間的溝通,特別是有效的溝通真是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因為我們不只是交流信息,還兼有引領的職責。
1、蹲下身來進入孩子的世界
溝通是一種雙向的流動、融合,如果我們單純地站在我們的立場去和孩子交流,孩子就會茫然、無助、壓抑甚至憤怒,因為他們有時候真的到不了我們的世界。怎么辦?山不轉水轉,孩子過不來,我們就搭個橋過去。進入孩子的世界,看看這么大的孩子有些什么樣的特點?他們想的是什么?喜歡的是什么?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一個溝通交流的合理的切入點,先保證孩子愿意和我們聊、有得聊,而引領的機會就蘊藏在這樣的聊天過程中。比如,你的孩子喜歡某個明星,那你就去了解這個明星,看看這個明星身上有什么特質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再看看這個明星光環背后有哪些成長的故事?實際上每一個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奮斗史,而這往往就可以成為我們引領的資料和契機。
2、多聽少講
要想了解一個人,不但需要我們的觀察,一定是要聽對方講,在講的過程中你自然知道他對人、對事的看法,知道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等等。父母的傾聽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關注和尊重,會感受到在父母眼里自己是一個多么重要的人,會感受到父母的接納,感受到父母感興趣自己所有的話,于是,他就喜歡講、喜歡把任何的想法講給父母聽。而我們發現孩子的偏差和引領孩子走向另一高度的機會就在其中。而當我們習慣于喋喋不休地講道理時,只不過是把我們成熟的、認為對的東西灌輸給孩子而已,且不說我們講的會不會有著很多的主觀色彩和偏差,就是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已經令孩子厭煩,因此,孩子接受教育的心門也就會慢慢關閉了。
3、多贊賞少評判
不管孩子講的怎樣,我們少給予評判式的語言或教訓的姿態,而是先饒有興趣地聽完,再以啟發式的問句引導孩子看到每個事情或問題背后還有什么可能性,當孩子在我們啟發式的引領下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時,他會很欣喜,因為這個結論是他的,而不是我們通過說教給他的。當孩子不斷去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多加贊賞,不只是對于最后的結論,而是針對他不斷尋找可能性的姿態和過程。
4、利用好我們的肢體語言和微表情。
達成一次有效溝通,內容占7%,方法占38%,而我們的姿態、呈現卻占到55%,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也就是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否成功有效,我們的肢體語言和微表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們是否真誠地看著孩子的眼睛在交流?我們是否情緒平穩態度平和?我們是否語氣平緩語調歡快?我們是否保證和孩子說的話心口統一?我們是否尊重是否包容?等等。比如有一次看一個孩子問媽媽“媽媽你愛我嗎?”媽媽極不耐煩地大聲說“愛!”我相信,這位媽媽即便說一百遍“愛”,這份愛也流動不到孩子的心里,孩子只會在你的態度中感受到一種厭煩、惶恐和傷心。
5、我信息的恰當運用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不只是要了解孩子,也有很多時候需要讓孩子了解我們的想法、感受和期待。這時候,我們多是只指責他們做的不好的地方,而并不會表達我們想要的是什么,我們的真實感受是什么。所以,想要與孩子之間相互了解,就要先去描述我們看到的,再去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是什么,我們的期待是什么,或者我們的要求與建議是什么。這樣的表達,沒有指責、沒有評判,只是在表達我個人而已,孩子自然容易接受。特別是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我們可以表達情緒,但不可以帶著情緒去表達。這是溝通的原則,也是達成有效溝通的保證。
總之,要想達成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不但注意把握方向和方法,還有許多細節的部分需要我們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