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男輕女的偏心
說起重男輕女的偏心,歡樂頌的樊勝美應該是最典型的,讀者琪琪的經歷簡直是有過而無不及。
琪琪家在貧困的山村,那里人普遍重男輕女,即使她從小讀書成績好,初中畢業后媽媽還是不許她上學。而弟弟上學就知道睡覺,打架,惹事生非,媽媽也要逼著他上學。
還好,有好心人出錢供琪琪繼續讀書,她才能上高中,考大學。
大學畢業后,琪琪根本不敢考慮考研,立馬找工作,媽媽要求她每個月只留下五百的生活費,其他準時五號全部寄回家。
家里有不爭氣的弟弟,再多錢也不夠擦屁股,琪琪勸媽媽不要再溺寵弟弟,否則就是害了他,可媽媽根本不聽。
終于惹大禍了,弟弟醉酒駕車撞死一個瘋老太太,媽媽不想弟弟坐牢,答應了賠償六十萬私了的要求。
“你不能不管的,他是你弟弟,進去后就毀了。”琪琪沒有想到大字不識一個的媽媽居然獨自坐火車來找她,見面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
"媽,我哪有那么多錢,再說他那么不成器,說不定關進去吃點苦頭是好事。"
"我聽說城里有人包養二奶生孩子的,要不你也去試試,不管怎樣先拿到幾十萬再說,這時候沒有什么比你弟弟重要。"媽媽心里很清楚,不成器的兒子除了拿錢去砸,沒有其他的辦法。
"我也是你女兒啊,我都二十六歲了,村里和我差不多的姑娘誰不是孩兒媽了,你怎么就不能關心一下我?這里只有八萬塊,是我這一年全部的積蓄,你拿著回家吧!"
琪琪把唯一的卡遞給了媽媽,徹底心死,辭職去了另外的承受,更改了電話號碼,從此她就沒有家,沒有父母。
五年后,琪琪經歷了結婚生子,聽說弟弟和弟媳把中風的父親趕到了老房子里,她回去把父親接到了身邊,沒有去看看媽媽和弟弟他們,臨上車前托鄰居帶了五千塊錢給媽媽。
父親知道琪琪心里從未原諒媽媽和弟弟,對于家里的事情從只字未提。
父親死后,琪琪帶著他的骨灰回到了老家,見到滿頭白發的媽媽,背也駝了,跟著四歲大的孫子后面追趕,氣喘吁吁的,再也沒有當年的強勢。
媽媽一直表現得很小心翼翼,弟弟弟媳也盡量討好和巴結,可她還是無法強迫自己去原諒,有一種心如止水的感覺,就連心底的怨責也煙消云散了。
村里很多人說琪琪是白眼狼,忘恩負義,還和自己媽媽記仇,對于這些評論她一概不回應,那些人沒有過她的經歷,又怎么會理解她的傷有多深呢?
中國講究百善孝為先,不管父母有多過分,當兒女的都應該無條件選擇原諒父母,這是道德綁架。
而對于一個家庭來說,能夠和睦幸福從來不是道德的約束,而是發自內心的愛。
對于父母變態的偏心,如果內心尚存芥蒂,在你沒有準備好原諒或者接納時,完全可以不強求去和好,帶著恨意的原諒,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二,因能力有限的偏心
我有一個小表姐,經常都會發牢騷鳴不平,說姑姑和姑父偏心,讓大表姐接班了爸爸的工作,而她卻只能在家務農,要不然自己也不會比姐姐差,甚至還會更好。
姑姑不止一次的說過,其實不是偏心,只是后面政策變了,就連姑父都下崗,哪還有接班這種說法。但小表姐還是不依不饒舉例了很多,比如說姑媽不該去給大表姐帶孩子,姑父不該把家里的柴米油送給大表姐,甚至懷疑姑姑和姑父的退休金都貼補給了大表姐。
總之,在小表姐心里,父母就是偏心,什么事情都想著姐姐。
人要是不講理起來,會覺得自己講的每個字都很有道理。
姑姑和姑父一直覺得對小表姐有虧欠,很盡心盡力幫她帶孩子,做農活,姑父還去打工貼補生活費。
姑父去世后,姑媽把一本存折交給了小表姐,那是他們二老全部的積蓄,一分都沒有給大表姐,算是給小表姐的補償。
小表姐看著那二十萬的存折,終于也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無論她怎么求,姑姑執意單獨去住以前的土屋住,從此一個人過,也不要兩個女兒一分錢。
我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是典型的多余的孩子,聽說當年差點就送人,這點我得感謝我父母,在我們老家,像我這種情況送人的太多了。
我算是被強迫輟學,當然也是因為爸爸突然去世,媽媽一人無法負擔三個孩子讀書,再說當時我學習沒有姐姐那么好,放棄我也是媽媽的無奈之舉。
我也曾很多年對于媽媽的偏心不能釋懷,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甚至抗拒回家。還好最終我學會了接納自己,沒有因為媽媽的偏愛而自暴自棄。
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慢慢理解由于能力的有限,父母給孩子的愛也就那么多。
被放棄的孩子要想和父母達成和解,原諒他們曾經傷害過自己,那就必須變得強大,甚至超過父母偏愛的孩子。
只有自己越來越幸福強大,才不會害怕受傷,終有一天會自愿拋棄以前的仇恨。
坦然接納父母,其實也是擁抱曾經傷痕累累的自己,也就能真正理解了父母。
三,端平一碗水的偏心
我家隔壁的三嬸,生了倆兒子,為了一碗水盡量要端平,修房子,娶媳婦都一起的,老大先生孩子,三嬸去照顧了半年,老二的媳婦要生了,她又去照顧了半年。
為了繼續公平,二老就一個兒子家住三個月,三嬸負責帶孩子和做家務,三叔就幫忙干農活。
有一次在大兒子家到期了,剛好兒媳婦娘家有事,三嬸他們就多呆了一個星期,惹得二媳婦很不高興,說了很久風涼話,到期后也必須多呆一個星期才可以走。
后來有一次小兒媳生病住院了,三嬸就把孩子一起帶到了大兒子家,惹得大媳婦很不高興,說孩子吃了很多米和肉。
兩個媳婦因此鬧得不可開交,倆兄弟也差點打起來了,最后把矛盾聚集到了三嬸身上,手心手背都是肉,幫誰都不對。
三嬸和三叔商量好了,誰也不幫,也不指望養兒防老了,二老背著麻袋去三嬸妹妹哪里去打工了,一走就是五年,一次都沒有回家。
有時候因為父母太過刻意強調公平,反而容易讓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比較上。
我也有倆兒子,相差七歲多,自認為一視同仁,可兩個孩子還是覺得有偏心對方的時候。
比如,我答應了哥哥的要求買玩具,而拒絕了弟弟買玩具,那是因為他還小,很多要求不合理。
可弟弟的理解是媽媽幫哥哥買東西了,而沒有幫他買,這說明媽媽偏心愛哥哥,多了幾次就積攢下了情緒。
由于弟弟比較小一點,我還能抱得動,親他也不會反對,這樣親密的互動自然就會多一些。
哥哥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眼神看得出有些不愉快,有一次我問了他后,他說有點嫉妒和羨慕。
看過一個故事,一位媽媽把切好的蛋糕分給家人,都是一樣大小的,妹妹拿起蛋糕后突然大哭說是姐姐那份,多一點,一定要和姐姐換。
姐姐則說都是一樣大的,堅持不換,妹妹哭得可傷心了,還指責說媽媽偏心,把大塊蛋糕給了姐姐。
媽媽看了一下姐妹倆,然后跟妹妹說:“那如果你來切,可以確定是公平的嗎?”
妹妹點點頭:“好!”
媽媽又拿來了一個蛋糕,再次跟妹妹確認:“你會把蛋糕平均地分給姐姐跟你對不對?”。
妹妹一邊點頭一邊開始切,切好后就在姐姐拿起一塊蛋糕時,妹妹又“哇”得一聲大哭起來:“姐姐把最大一塊搶走了。”
媽媽讓姐姐坐著去吃蛋糕,任由妹妹哭得昏天搶地的。
可見,要想把一碗水端平,哪有那么容易,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從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發來看問題。
有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的父母,最好就是不要太過強調公平,這樣孩子就可以避免有比較的心理。
應該從小告訴孩子,父母在做決定時有多重因素的,如果看到了不公平,那絕不是偏心。
其實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父母真的向他們傳遞了愛的信息,他們一定能感受到“我是被愛的”,自然就會除掉不愛和被偏心的心理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