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有個提問:“為什么我們越來越累,也越來越不快樂?”
有人回答一針見血:“不是因為滿足不了自己,而是因為總是在疲于滿足別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生活得小心翼翼,為了討好別人去委屈自己。
但如果總是為滿足別人而活,只會讓自己越活越疲憊。
很多人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加倍努力變優秀,想盡辦法懂事。
可結果卻是,越優秀越懂事的人,反而越會感到悲傷和委屈。
正如書里所說:
“真正的優秀是為自己而活。”
一個人要想過得輕松一點,要學會從取悅自己開始。
討好自己,才是值得被愛被尊重的開始。
1.越去討好,活得越憋屈。
《不再討好》書中一針見血指出:
“為討好他人過度付出,會讓自己變得卑微;為討好他人追求優秀,會讓自己活得擰巴。”
討好他人的人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活得都很憋屈。
正如《不再討好》書中所說:
“幾乎所有的討好者,都在遭受恐懼黑洞的侵擾,而且越恐懼就越焦慮。”
討好的人,經常會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了不值得的人和事上,自己卻在委屈、羞恥、悲傷等情緒中難以解脫。
別人的夸獎并不會讓你過得更好,不喜歡你的人總會想方設法挑刺。
生活本只是取悅自己的過程,真正需要在意的,不是周圍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內心的感受。
一個為了別人放棄自我的人,只會活成別人的影子,永遠也得不到自由。
2.無底線的付出,注定什么都得不到。
人們害怕什么,就會被什么控制。
事實上,在任何一段關系中,你的討好和順從,換不來任何的感動,只會讓自身變得廉價。
討好其實也是一種自虐。
每一次討好都是將自己命運的控制權放手給他人,都是在消耗自我、殺死自我,讓自己陷入總為別人付出的泥淖里。
你的每次討好,起初會令人感激,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理所當然。
漸漸地,別人只把你當成冤大頭,當你無力完成他人請求時,對方反而因此生氣,斥責你沒有滿足自己,甚至把你一腳踢開。
《破產姐妹》中有這么一句話:
為什么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一回事,因為你太好說話了。
什么事情,別人一找你就答應;什么東西,別人一給你就要。
這樣你就變得沒有那么珍貴了,做人除了說Yes之外,還是要經常說一下No。
親和力雖然很重要,但是人的價值,卻是靠拒絕而來的。
需費力討好的關系,都不能長久;需小心維持的感情,都不是常態。
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只會讓人覺得你軟弱可欺,一文不值。
適度的拒絕,不是冷漠無情,而是不讓無謂的事牽扯精力,不讓無謂的人影響心情。
沒有一份付出是理所當然,沒有一份肯定需要“討好”來交換。
討好,讓你變得廉價,但拒絕,可以讓你變得更珍貴。
這是每個人為人處世的分寸,也是需要守住的價值底線。
3.學會“不好惹”,才能活出自我。
書中提出了很多自我療愈的途徑,歸納起來,形成了一個這樣的自救閉環——接納自己、聚焦自己、相信自己。
第一,放棄改變,接納自己。
在書中,作者寫道:
“一個人給自己的最大禮物是愛自己、尊重自己。”
認同自己的人,才會明白: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這個世界上,有人討厭你,自然也會有人喜歡你。
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難受的是自己。
曲意逢迎去改變,失去的是自我。
發自內心地認同自己、肯定自己,是愛自己的第一步。
第二,拒絕妥協,聚焦自己。
《不再討好》中認為,討好型的人之所以活得那么累,就是因為很難建立自己與他人的邊界。
“有自己的想法、思考、決定,敢于說‘不’,這些都關乎一個人的心理邊界。”
邊界感很清晰的人,面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會果斷拒絕。
不再討好別人,并不意味著你變得冷漠或自私,而是說明你學會了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愚昧的善良,會讓人憋出內傷。
用拒絕樹立起自己的邊界,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第三,堅定內心,相信自己。
讓自己安穩強大的關鍵,就是要有足夠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人生磨難重重,真正擊垮我們的,從來不是困難,而是自己那顆越來越敏感、脆弱的心。
沒有人可以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好,才去走下一步,帶著傷痛往前走是人生的常態,你只需要去經歷和感受。
那些你親自體驗過的事,會強壯你的筋骨,喚醒你的強大。
而當你強大起來,你淋過的雨、吹過的風,也都會反過來悄悄地滋潤著你。
4.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
“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于別人,活在別人的認為中;把后半輩子還給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
不再討好,不是要你成為人中龍鳳,不是要你變得人見人愛,也不是讓你在社會中變得八面玲瓏。
而是讓你不斷地經歷,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更新,從容迎接命運帶給我們的一切,真正成為人生的掌控者和創造者。
最后,想引用一段書中來訪者的話,與大家共勉:如果當你老了,回顧一生,發現最虧待的,恰恰是你自己。
那么你這一生,就白活了。
點個小贊,拒絕討好,把時間留給自己,余生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