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小麥“啟示錄”
很多年都沒有種過麥子了,去年我拾到一塊荒地 精耕細作后被我種上二分地的麥子。
從種上這些麥子,我就對我的這塊“有機麥田”高度重視,發誓要吃上最安全的小麥饅頭。因此我有空就去割草、松土,肥料是用昂貴的豆餅發酵的有機肥,但是小麥成熟時期的一場雨讓我的收成化為泡影。
關于麥子的記憶都是20年前很久遠的事情了,印象最深的是收麥子。播種、施肥、松土、除草、灌溉這些都是大人的事情,沒什么印象的,只參與收麥子,至今記憶深刻。????????????????????????????????????????????????????????????????那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一畝地只能生產出200到300斤小麥,磨出的面只在年節的時候招待客人,平常家里就吃難以下咽的雜面饅頭。因此,小麥很珍貴,路上見個麥穗頭都象撿到寶貝似的帶回家。收小麥自然成了最受重視的事情。
我記得那時候還有個專門為了收割麥子的“麥忙假”,就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小孩幫助大人“搶”收麥子。每年一到小麥從頭到腳都變成金黃色的時候,村里的老人只要把麥子放在嘴里嚼嚼,說小麥干透可以動手了,全村人就象聽到戰斗的號角一樣從倉庫里拿出鐮刀、叉子、繩索這些家什傾巢出動開始“收麥大戰”。田里,路上到處是奔忙的收割和運送麥子的人。
大人割麥子,小孩捆麥子,麥捆子三個一組對頭擺放,作三足鼎立之勢,便于通風透光晾曬。先割大田地成熟的麥子,沒有完全成熟的麥子可以晚一天割了分開擺放。割麥子時候的天氣特別熱,特別干,連風里都帶著火團一樣,掃在臉上火辣辣的疼,一個上午就能把人曬的脫皮,是我最不喜歡的一個假,簡直就是受酷刑。但是為了避免下雨淋濕麥子,或者是因為聽到天氣預報說最近幾日有連陰雨,大人都帶著孩子在如火的驕陽下拼命割麥子,甚至半夜都要帶著孩子爬起來就著月光割麥子。
我記得有一次聽說最近兩天有雷陣雨,村里人都跟打仗似的顧不上吃飯在田里搶收麥子。他們割的割,拉的拉,板車把干燥的泥土路弄得塵土飛揚。我本來頭天就因為割麥子累得腰疼得不能再彎,睡夢中還是要被喊起來再接著干。我不敢違抗,只好乖乖地跟著去地里。
如水的月光照耀著廣袤的田野,光滑的麥稈子閃著銀光,晶瑩的露珠如閃光的寶石在遠近青草尖上搖曳,一不小心失足掉下來就隱沒了;蟲兒在草叢里吟唱,鳥兒在枝頭囈語,偶爾有夜飛的布谷鳥從這個樹林飛向那個樹林,一路歡歌:“呱呱呱谷,割麥耩豆”;遠近的楊樹投下暗綠色的剪影,樹葉在愜意的晚風中“嘩嘩”的鼓掌,仿佛為地里此起彼伏的割麥子的“擦擦”聲喝彩。田里近處幾個模糊的黑影在蠕動,還聽到有節奏的“嚓嚓”聲。遠處也傳來人語聲,湊著清涼的晚風人家都割了大半截地了,不知道他們是晚上沒走還是來早了。
我挺著僵直的腰來到地頭,看著漫長的麥壟發愁,但是也不敢做聲——麥子肯定要割的,割不完不能走,想多了也沒用。于是我就艱難地彎下腰,揮起鐮刀大干起來。當日上三竿的時候,那塊窄小的麥地已經被割完,剩下的就是捆麥子了。我一邊念叨著捆完就可以回家了,一邊加快手的速度,我覺得我在以后得人生中遇到艱難困苦的時候的忍耐力都是割麥子的時候練就的——我總是告訴自己再忍忍就可以結束了。終于趕在中午吃飯前把麥子都拉到打麥場垛起來。
此時天際處慢悠悠飄動的的白云突然加速往這邊奔來,邊奔走邊變幻著形狀,如棉花垛,如白馬,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堆砌地更多,更厚重,重重疊疊的,仿佛有千軍萬馬在下面埋伏,烏云也越來越多。起風了,大風卷起干燥的塵土吹得人滿頭滿臉,還吃了一嘴泥,突然烏云一擁而上,把天空遮得嚴嚴實實。忽然間一道閃電劃過黑壓壓的云層,緊接著就是轟隆隆的雷聲,傾盆大雨就如瓢潑似的傾瀉而下。看誰家人多動作快:大家大呼小叫,都七手八腳地把麥子往板車上垛,前推后拉往麥場里趕,垛起一個麥垛用塑料布蓋上。大雨滂沱之下人們都慨嘆這場雨來的急,幸虧自己人口眾多,把麥子都收割好不會泡雨水了。那些來不及收割完畢的麥子的主人則憂心忡忡地看著天空,祈禱這次不是連陰雨。大家此時都只能回家補個覺。
晴天后地面干透就要挑麥子曬麥子,曬到嘩啦作響,等著用牛拉的石碾子壓麥子脫粒。于是近處遠處就傳來吆喝聲:“老犍?!ァ?。直到此時我才得了大赦一般,能坐在麥場的樹蔭下看大螞蟻上樹。
也許是經過二十年的不事稼穡,我完全忘記了收割麥子要抓住農時,導致我的二分地麥子也和整個江淮地區的麥子一樣遭受了雨水,變成了發霉的麥子。其實這個損失只要我上心一點完全可以避免。
記得那個星期四的早晨還是晴天,我早起去查看我的麥子的成熟度。東方升起的太陽越過法桐樹繁茂的枝葉照在我的麥田,給麥子鍍上一層金光。金色的麥穗,金黃色的麥稈子,這才是麥子健康的光澤。是的,我的麥子是有機麥子,沒有用除草劑,沒有用化肥,都是有機肥料,連防治蚜蟲的農藥都是生物農藥,所以長得各個穗大粒飽。
我的麥子大部分都已經成熟干燥,只有地邊的小麥還有點泛青。我應該那時候就把成熟的麥子割下來,只割麥穗頭,一個小時就能搞定。至于發青的麥穗,我割下來搓成麥粒子煮湯也香。但是我忘記了20多年前的操作,我心存僥幸,以為等到周日青麥子黃了也不遲,或者是真下雨人家也沒割說明沒事。
可是這次老天爺讓大家都一起倒了大霉,從周五早晨大雨就“嘩嘩啦啦”一直下了三天三夜還沒有停的意思,我心焦八塊地扒拉天氣預報,查找麥子在這個時間段遇到陰雨天氣的后果,答案是麥子在圍收割期的三個階段遇到陰雨后果都是災難性的。我眼睜睜看著我的麥子從金黃變成灰綠,再由灰綠變成綠黑,再看到河南大面積受災的報道,我知道這些麥子完了,半年來除草、施肥、細心看顧都白搭了。
中國的優良傳統是尊老愛幼,因為老人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并口口相傳給下一代。如果我能記住20多年前那些搶收小麥的訓言,我的小麥就能躲過這次災難。
更痛心的是安徽河南這兩個糧食大省的小麥都因為這場大雨遭受了滅頂之災,全部麥子都發霉發芽。更可氣的是河南的大型收割機已經進入成熟小麥區,因為什么手續的問題滯留在路上六天不能到田里作業。天再加上人禍造成不能估量的損失。
好在我們的國家有儲備糧食,不會發生饑荒,這些糧食只能作飼料了。但是這些發霉的糧食真的不會流向我們的餐桌嗎?監管部門能保證嗎?
這個事件也給我們一個警醒——我們需要專門的部門來調控糧食生產,畢竟現在真正懂得種地的人不多了。50后和60后老了,70后都進城了,80后不會種地,而種地需要真正的專家的預警和規劃,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畢竟糧食生產時國家的基礎,農民的生命線。
希望以后這樣的天災人禍能少發生,我們農民兄弟的生產生活能多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