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是一個乖乖女。
即使我在初中時還和男生因為誰做衛生的問題舉著掃把打架;即使在高考前緊張的學習之余早戀;即使選擇背井離鄉留在我最喜歡的城市僅僅是因為能看08年奧運會和人藝的話劇;即使很享受一個人背著行囊獨自旅行,但是當我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下了父母認可的大學,從事著父母認可的工作,和父母不認可的男生分手時,我的乖乖女形象就做實了。
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被送到幼兒園上全托,只有周末才能見到家人。那時,我經常躲在被窩里一邊想爸爸媽媽一邊哭。我當時想我長大了可以當演員,因為只要一想到爸爸媽媽對我的好,我就可以立馬哭出來。
從那時起,父母就是我的軟肋。
上小學后,有一段時間我住在奶奶家,有一次我偷拿了奶奶錢包里的錢買零食。事情敗露后,奶奶在我媽面前告狀,晚上,我第一次看見媽媽在被窩里哭了。我當時想,以后一定不能做讓媽媽失望難過的事情。
來北京上大學,每次離家返校我的情緒都異常低落,使勁控制著不要落淚,可最后還是哭得稀里嘩啦,哭得全家人都覺得我的情感有點兒匪夷所思。
而這種情緒恰恰反應出我對父母的依戀。就像此時寫下這段文字時,依然情不自禁地落淚。并不需要刻意回憶他們對我的好,因為那些好已經濃縮成一種感覺,一個概念,一場條件反射,那是你不忍反抗也不能挑戰的親情。
就像我工作后再讀研究生時,他們在我的銀行卡里悄悄存入了學費,我本可以還給他們,但我做不到,不是因為錢財的吸引,而是無法表達、無法拒絕,無法辯駁,似乎再多說一句,眼淚就要落下來。
大多數人應該不會像我這樣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如此無力,我對親情就是這樣敏感,但又有什么法子呢?
也許,父母也是這么想的吧,在他們面前,我始終是孩子。
二
而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情,畫風有些不同。
母親的生日快到了,我在商場看好了一件羊絨大衣,趁著有一天倒休的時間,打算陪她去試穿。前一天晚上,老爸就反對,理由有兩點:一是我的心意他們領了,但是沒有必要花這么多錢買一件生日禮物; 二是我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就不要逛街了。工作帶娃都很辛苦,應該在家休息,身體最重要。
當時我沒有反駁,也沒有解釋,只是說不累,就去睡了,然而輾轉反側。
次日一早起來,便和父母展開了很正式的談話。
關于父親關注的財務和健康問題,我是這樣解釋的:
在健康方面,我比他們想象的更重視。除了工作加班外,我每天晚上10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保證充足的睡眠。上班期間,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健身房跑步鍛煉。在飲食上,我比父母更注重營養均衡,少油低鹽(我爸喜歡大魚大肉,口味很重),甚至有計劃在單位安排的常規體檢之外,自行定期到慈銘自費體檢,同時給自己和家人買重疾險,為健康保駕護航。
在財務方面,我近兩年看了不少關于理財的書和文章,基本掌握了財務規劃的經典理論,并且充分認識到金錢與人的辯證關系。我的原則是讓金錢最大限度的服務于我和家人,最大限度地體現其價值,提升生活品質。我目前的家庭收入是多少,被動收益是多少,我的開支是多少,我的資產配置和消費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包括送給老媽的這件生日禮物。
我還補充道,對于女人來講,逛街并不辛苦,逛街購物是生活的樂趣,連芳芳都喜歡逛街。
介紹完情況后,老爸的情緒緩和了不少,但只是簡單地表達了理解和關心,一家人便開開心心shopping去了。
三
前一陣,張靚穎媽媽因為女兒的婚事發表了一個聲明,爆了很多料,個中緣由恐怕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外人不好妄自評說。而張靚穎對此事的理性回應,則讓我感同身受。
我尤其認可這段表述:我可以理解她愛我的心,也會繼續耐心地跟她解釋,就像我這兩年來一直在做的一樣。我可以明白兩代人的代溝,但我只會耐心解釋,不會盲從。
理解和溝通應該是80后的我們現在最應該跟父母做的事。
從高中住校以后,其實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所以我們仍然用十多年前的眼光看待彼此,我們在心態上仍舊保持著強勢的家長和弱勢的孩子這種關系。
這兩年因為需要老人幫著帶孩子,我們又住在了一起。朝夕相處才開始重新認識對方,父母看到我這十多年來的成長,我也發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里父母的局限性。
兩年前媽媽做了一個大手術,為了讓母親更好地恢復,除了在日常飲食和生活起居方面加強保障外,我建議她看了《秘密》三部曲,《遇見未知的自己》以及一些冥想方面的書籍,支持她打坐,引導母親從靈修層面認識自己的情緒,轉變思維方式,將身心調節到舒適平和的狀態。我還教她注冊支付寶賬戶,用手機購買火車票,用SD卡擴展手機內存,用有道筆記管理病歷……上次回老家,小伙伴們都夸她懂得多。
現在,母親經常會說,這兩年看到我的變化很大,相信我可以應對好任何事情。
我想,正是兩年來晉升為母親,身上的責任推動著我成長,讓我有了承擔更多責任的底氣和自信。而與父母廣泛地頻繁地坦誠地深入地溝通,甚至是觸及靈魂的交流,讓父母對我有了信心,也更放心。
這種信任便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