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結束后,不要變得不會說人話”——這居然是我在筆記本上記錄的在M42北京班上的第一句話。
“允許一切的發生,想睡覺就睡覺,想玩手機就玩手機”——這是第二句。
上述兩句,現在想來,不就是教練的術和道嗎?——通過提問的說話方式,這就是技法,是術;而允許一切發生的,就是在創造教練(型培訓師)的場域,是心法,是道——從一開始,陳老師就帶我們走進了教練的底層核心。
以下,以關鍵詞的方式做一次完整的復盤。
教練的三個核心底層邏輯:
覺察:引領對方看到新的覺察;(引領自己產生覺察,看到真實的自己)
選擇:引領對方看到新的選擇;(引領自己看到更多的選擇,創造想要的我)
責任:引領對方創建行動,為之擔負責任。(引領自己創建行動,成為最好的我)
理法:
先談管理,拆字解釋,分別為:管事+理人。
在事情層面,沒有搞不定的事,而在人的層面,只有搞不定的人。
人天生有兩大天性:追求快樂和逃離痛苦。從理人層面,(教練型)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幫助員工把快樂的開關建立在無限的可能性上,而不是只用錢來解決,用錢帶來的快樂帶來的是有限的可能,亦無法面對對成癮性的追求,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
回到事的層面,教練型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幫助員工實現在他舒適圈外的目標,通過支持(接納、傾聽、同理)、鼓勵和問責,這也是貫穿在整個三天課程中關于教練的核心關鍵詞。
教練永遠看到的是未來,是目標,是他想要的結果,那個正向積極的結果,通過激發,幫助他探索更多的可能,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
教練vs管理(強壓式),就像訓練猴子與訓練海豚,強壓的管理帶來的只會是被動接受與逃離,是短暫的,而????激發探索更多可能的訓練海豚方式,才能持久。
這里還有一個原則,就是教練做的永遠是跟隨,就像五維社群的logo中的那輛馬車,要去的目的地永遠是客戶的。
Y的23法則:
1.01和0.99的故事或許我們在以往的經歷中早就聽過,但仍被Y的23法則震撼到了,被震撼是沒想到那么小的進步(1后六個0)在30次方之后居然到了200多兆億(而我特地去查了兆億的單維,1兆億=100萬億),被震撼到是更沒想到所有的量變體現在質變的時候是在第23次乘積之后,那么微小的變化很容易被我們忽視,而最終輕易放棄,所以我們也就從沒看見過“兆億”那么大的進步了。
人的心理特征:
我們曾有過許多希望,但希望不斷破滅,帶來承受力的不斷下降,而人也會變得越來越消極,選擇越來越少,最終選擇逃離。而這一切,都是源于過去你踩過坑,感到過傷害,處在回憶傷害的痛苦記憶中,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再去建立希望,變得“無欲無求”,所謂的佛系,但實際上是只是一種無力的逃離。
教練要做的,就是要幫助你從過去的坑中把你拉出來,用“接納、傾聽和同理”溫暖你,用價值幫你帶向未來,看到未來的畫面,為你賦能,用支持、鼓勵和問責帶你創造行動,或在當下,最終去向那個積極的未來。
人的需求不斷升級,從生存需求,到價值需求,到今天的精神需求,但在追求精神需求的今天,我們是向外求還是向內求,這產生的根本的不同。
如果向外求,句式就會是:我想擁有→他能幫我做到→這能讓我成為;
如果向內求,句式就會變成:我想成為→我需要做到→我需要擁有。
后者,內求的思路,正是追求目標創建行動的思路。
人終其一生,追求的就是自由,如何獲得自由?自由=能力-欲望。
欲望,就是對外的索求;
愿望,只與自己相關。
自由的獲得,根本上還是一種“現在的我該干些什么”的思維方式,要想獲得自由,人要記住,永遠和當下的目標在一起。
教練的成果思維:不是幫助對方解決問題,對方想要的并不是問題本身。
教練永遠不解決第三者的問題。
教練領導力的改變模式:績效=能力-干擾
教練更多的是在解決干擾的區域,就像挖金礦,挖出更多的會是啥子,而不是金子。
干擾項,包括個人,組織,內在和外在。
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訴說組織層面的干擾(外部環境、他人),那他就是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如果能夠聚焦在個人層面,則開始轉變為責任者。
教練要做的,就是帶領他從組織層面的干擾(外部環境、他人)轉向個人層面,由受害者的角色轉變為責任者。通過激勵、賦能,讓他轉變。
教練框架:GPS——目的地,現在在哪,多條路線,選擇一條出發。
N+1原則:放棄對對方完美的期待;今天N+1,未來是多少永遠不知道;尊重他當下的位置,陪伴著、等著他成長。
三腦理論:爬行腦、情緒腦、智力腦,教練要營造場域,不要激發對方的爬行腦,產生逃離和對抗。
心法:
這是兩條相互出發的路+五種工具。
第一條路:由外向內,行為→思維→情緒→信念→我是誰
第二條路:由內向外,創建行動。
我是誰:我是卓越品質的貢獻者。我們每個人都是卓越的自己。
卓越-工具:覺察日記
信念:你認為的事實是什么?對人事物的標準。每條信念都對應產生一個情緒的開關。
教練的信念:人都是ok的;人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向積極的意圖;人是有資源的;人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信念-工具:松規條日記。
能量(情緒):霍金斯能量層級/流明:我們每個人都是帶流明的。
情緒-工具:豐盛日記。
行為:最外層的可衡量的表現。
行為-工具:干預問卷,直接反應在行為上。
干預問卷:
PR:告知
IN:信息
CO:質詢
CT:導瀉
CL:催化
SU:支持
干預模型在情景領導里的應用:
1、高能力+高意愿的人財:催化+支持
2、高能力+低意愿的人才:導瀉+質詢+導瀉
3、高意愿+低能力的人材:告知+信息
4、低能力+低意愿的人裁:告知+質詢
上述所有,都是一個讓對方準備好被教練的過程。
功法:
3F傾聽:
事實:去聽對方的事實,而不是自己的判斷
感受:同理: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去到對方的立場
意圖:覺察背后真實的意圖
3F的使用:
傾聽-復述(聽到的事實+他的感受+他的意圖)-反饋(事件的事實+我的感受+我的意圖)
強有力提問:封閉式和開放式提問
技法:
九宮格:
1、調整目標:聚焦最有價值的目標,最關鍵的目標,這一步也是最難的,使用GPS工具
2、分析現狀(現實、困難):這個過程對方往往講的是判斷,用3F講判斷還原成事實;這個過程對方往往更多談的是情緒,用導瀉+3F澄清事實
3、賦能(關系、原因):目標和他關聯起來,假設目標實現了,會是怎樣一副畫面?
4-6、資源、選擇:三個平行的行動方案
7、責任、意愿:幫助對方共識標準,細化行動方案
8、責任、支持者:標準對誰做出承若
9、報告、分數:對行動意愿打分
最后,兩個課程中印象深刻的句子:
1、 人的心中都住著兩個玩意: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喂養哪個,哪個就不斷長大;
2、 在不可衡量的地方創建覺察,在可衡量的地方創建行動,連接優勢行為到來優勢成果。
最后的最后:我要去復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