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幾天沒有寫東西了,上次寫還是上周的周五,上周六老婆孩子從無錫回來,整天都在準備迎接她們,回來以后就直接回老家了,沒有進行寫作,周日回來后的收拾東西,然后就上床睡覺了。這周一晚上去周濤那里打球,昨晚去和高中同學聚餐,今天晚上終于有時間寫東西。
幾乎每次寫東西的時候都感覺沒有什么好寫的,但是每當自己安靜的坐下來,指尖在鍵盤上敲擊,思緒在大腦里來回飛舞,文字自然地呈現在手機屏幕上,有不少介紹寫作的書,談到寫作的時候作者要有感覺,我也有過類似的體驗,比如當時在寫<芳華>觀后感的時候,內心有種壓抑的感覺,被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所感染,不吐不快。于是洋洋灑灑幾千字一直寫到凌晨一點鐘,那種出動靈魂的感受無比強烈,但是這種感覺可遇而不可求。
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更多的是沒有感覺,腦海中沒有清晰的思路,感覺沒有東西可寫。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堅持寫作的人,我們與其浪費時間去尋找感覺,不如直接坐下來開始寫。寫什么都行,實在覺得沒有什么好寫,就試著把最近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我就是這么做的,這樣一來對自己幫助是很大的,首先從內容上看,寫作能夠得以完成。其次從內心來講,自己有種幸福感,這完全來自完成一件看似艱巨任務帶來的成就感。第三,從長遠效果上來看,自己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因為我一直堅信量變會引起質變。這個過程中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要堅持,也就是每天都要寫。二是要逐漸提高寫作的難度,不能簡單的重復勞動,那樣只會在原地踏步。用玩游戲的話說是要不停的玩,越玩越難。
除了上面的要不斷寫,越寫越難,這是輸出。我們還要不斷的輸入,方式有很多種,在我看來,閱讀是最有效的輸入。現在很多知識付費服務采用的是音視頻的方式,打著隨時歲隨地可以學習的口號,還有一些增加了倍速播放的功能,美其名曰是在幫用戶節省時間。
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讓我們從學習的目的出發,大家學習最終是打算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自己比之前過得好一點。而用的前提是對內容的理解,讓我們看看隨時聽,加速聽的效果,我個人的感受是理解起來效果不好,遠遠沒有安靜的閱讀所能達到的深度。閱讀還有一點好處是自己能夠隨時停下來思考,思考所得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核心內容。閱讀還能夠使我們瞻前顧后,站在高處,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思想精髓。
存在這樣的區別是正常的,這是人類兩種不同接受信息方式的區別。閱讀是在利用視覺接受信息,而音頻實在利用聽覺接受信息。從我自身的感受來講,可以倒推出自己的視覺接受信息的效率比聽覺要高。視覺接受更容易調動大腦去思考。但有一點必須要承認,就是人類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說有人聽覺接受信息的效率比視覺好,舉個極端的例子就是盲人。因此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這里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我們面對新事物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也就是說自己原來的觀念不一定是對的,在現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里,我們原來的觀念很有可能是錯的。
人不斷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摒棄自己陳舊過時觀念的過程。今天你摒棄掉過時觀念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