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2025.3.17,晚上9.56,記錄當下。
最近在給一個學校磨課,是一個考察探究類五年級的綜實項目,主題是長須鯨是如何捕食的?
項目的起源是上海科技館在這個學校做了一個一平米博物館,把亞洲最大的長須鯨標本帶來了,學校因此而準備用這個資源來上課。
上周磨課時,學校有很多想法,如講生態(tài)圈、理想家園這類話題,后來還是決定縮小范圍,以長須鯨如何捕食作為這個項目的核心問題展開探究,既然是對問題的探究,就自然而言落到了考察探究這個活動方式中。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算結束呢?其實學校都非常茫然,我也覺得很不清晰,尤其是學校寫的主題活動設計,我個人覺得有邏輯問題。
問題1:探究到什么程度才算結束?
首先作為問題的探究,對學生而言,查一下不就好了嗎,需要老師來教嗎?(雖然學生的技術操作沒想象中好,但這不是我們的教學重點)再者,現在有了deepseek,問題投喂進去,想要的都有了,那學生還需要探究什么呢?這就是一個探究程度的問題,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需要達到什么程度才算項目結束?
在Ubd里對理解分解為六個側面,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國內教授張華也有自己的六個側面【】
理解是根植心靈深處、轉化為行動的人的思想。(杜威:理解就是知道事物如何運作并能夠創(chuàng)造事物。)
在表現理解中發(fā)展理解力,是素養(yǎng)本位課堂教學的總原則。(愛因斯坦: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讓學生去實際表現。)
概念性思維是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批判性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
——《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張華
因此,在這個項目中,學生的理解一定是需要轉化為表現行為,從而證明理解了,如果還能有所創(chuàng)造,那就更好了。
因此,項目的目標,不僅是能查到信息,能刪減提煉、整理信息,還要能進一步理解信息,將信息進行轉化,成為一個成果或過程。
問題2:學生如何開展探究?
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學生如何探究,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引導,并設定目標。如將學生的探究成果變成一平米博物館的講解內容和道具,按不同認知層面的對象,明確最終的介紹內容文字需要通俗易懂、科學專業(yè)的表述需要口語化、生活化等,這個目標也將貫穿整個項目。
第二,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提升和發(fā)展?
首先學生到了五年級,應該已經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如詢問家長、專業(yè)人員,如進行網絡調查,在這些過程中,學生會記錄信息,并形成結果。在一些主題中,也會使用到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的方法。在這個項目中,長須鯨無法使用實地考察、問卷調查,更傾向于詢問、網絡調查,進行二手資料的采集和整理。除了調查技能的經驗增加,學生在這個方面還欠缺什么呢?在我之前的實踐經驗中,我認為學生對問題探究的主動和深度是一直欠缺的,從一個問題到一個回答,大部分學生會認為這已經結束了,但事實是,一個回答中又會蘊含著一個新問題,可能是新的概念、可能是理解不了、可能是回答達不到自己認為的理解了。
第二,是問題探究過程中,會形成很多零散的知識點,但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如何變成一張網,彼此關聯(lián),這也是對問題的探究需要考慮的。
因此我認為,這類探究活動適合讓AI介入,縮短查找的時間,增加對信息閱讀、整理、篩選、追問的時間,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在沒有教師指導時也能這樣深入探究好奇的問題。
這是對理解的第一層應用,用解釋的方式,描述問題的答案。
接著是第二層,為了能更好地講解給他人,一定需要一些具象化的道具輔助講解,因此可以將知識中的重點,進一步具象化為長須鯨的捕食模型并配上模擬捕食的視頻講解。這就達到了理解的闡明階段,將知識進行演繹和解說。
第三層就是未來想象,新場景中進行應用。可以是對長須鯨生活的區(qū)域進行改變后,科學想象其捕食困境,以一頭長須鯨的抗議為微童話故事進行想象創(chuàng)造,倡導生態(tài)保護。
最后的最后,就是對項目進行收尾,并遷移應用,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并思考在探究過程中自己是如何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的。
這樣下來,我個人覺得是比較順利的,而且是具有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