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假如你就老老實實的排著隊,突然有個人徑直走過來排到了你前面。“插隊!有沒有搞錯啊!”你頓時很生氣。
接下來你會怎么做呢?
直接告訴他“你插隊了”,要他按次序排隊?
對他怒目而視,小聲地抱怨幾句?
悶在心里,什么也不說?
你會采取哪一種方式呢?
也許你會說,插隊太沒素質了,當然要制止他啊!
但在一次商場進行的調查中,調查方安排人故意去插隊,卻發現,只有個別人會站出來反對。
這種“站出來反對”,就是關鍵沖突。經過調查,對于關鍵沖突,大多數人并不會處理,甚至根本不敢處理。
02
關鍵沖突是指就責任問題和對方展開的面對面交流,也就是說,當別人讓你感到失望,你必須具備直接和對方開誠布公地進行溝通的能力。如果處理方式得當,關鍵沖突會帶來兩個結果:一個問題得到順利解決,二是人際關系得到提升。
大部分家庭問題、團隊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核心是當事人缺乏面對關鍵沖突的能力。無論你是逃避問題還是粗暴解決問題,結果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關鍵沖突能否進入正確的軌道,能否得到順利解決,取決于我們對事件第一時間的瞬間感受。從事件發生到我們決定采取行動,在此期間我們的心理發展過程是:
所見所聞-->主觀臆斷-->形成感受-->展開行動
如何在沖突之前保持理智呢:
1. 梳理頭緒:在面對關鍵沖突時,切記不要根據一知半解信息自以為是的虛構事件發生過程,這樣會形成非常不利的問題解決氣氛。為了避免這種可怕的錯誤,你必須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感受,了解事情的確切經過。
2. 還原真相: 假設自己是事件中的當事人,捫心自問一個充滿理性、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為什么會做出這種錯誤行為。
3. 分析六種影響力:從自我、他人和外部條件三個方面入手,探尋他們在動機和能力這兩個角度對人們保持承諾行為造成的影響。
4. 在動機的基礎上分析他人的影響:你身邊的人是否贊揚和支持希望看到的行為,反對不希望看到的行為?獎勵機制是否有效?如果人們做了應做之事,他們會得到獎勵還是懲罰?
5.不要忽略能力的影響:對方是否具備做出某種行為的能力?你分配的任務是他們的工作強項還是弱項?行為者身邊的人對他們造成的影響是幫助還是阻礙?行為者周圍的外部環境為他們提供的是溝通作用還是障礙作用?
關鍵沖突發生時,如何行動和應對呢?
日常中,人們常黨會用幾種錯誤的應對關鍵沖突:兜圈子、打啞謎、諉過、讓對方費解。
如果對方令你失望,在面對沖突時首先要做的是描述行為表現差異,即你的預期結果和觀察到的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記住,千萬不要跟對方兜圈子,簡單直接地描述行為表現差異就好,這種方式既簡單又明確,能幫助你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一定要確保對方產生安全感。我們一定要在安全氛圍中應對問題,千萬不能拋出相當讓的結論或尖銳的指責(這些行為都會讓對方感到失去安全感)。正確的做法是描述表現差異的事實,接下來,我們要認真傾聽對方的觀點,以此為基礎判斷應該從哪個角度(動機,能力或兩者兼而有之)入手讓對方做出改變。當對方感到憂慮緊張,感到失去安全感時,你講的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相反,如果你能創建安全感,就能和任何人談論任何問題。
當出現下列情況時,人們會感到缺乏安全感:
1. 你沒有把他們當做平等的對像看待 (你的言行沒有體現出相互尊重)
2. 你不關心他們的目標
要營造解決問題所需的安全氛圍,主要有以下三個點:
1.創造安全開場
2.向對方描述你的看法
在此期間,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對方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不要得出指責性的結論。要做的只是陳述事實。
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過于關注沖突的具體內容,以至于忽略了觀察對方是否感到不安,如果出現這種問題,我們必須暫停討論,分析對方感到害怕的原因,跳出前面的對話,重建互相尊重、共同目標其中一種或者兩種因素。具體做法是:
1. 維持互相尊重
牢記要還原事件真相,要想真正地尊重對方,我們必須給予對方懷疑的權利,必須學會還原事實的真相,必須把對方視為充滿理性、神智健全的正常人。
利用對比法重建互相尊重,如果你覺得對方會感到冒犯或是會出現防御行為,一定要在開始階段消除對方的誤解,說明你的真實意圖,首先你必須想象出對方可能得出怎樣的錯誤結論,然后馬上向對方解釋你沒有這個念頭;緊接著,作為對比內容,你必須說明你的真實意圖是什么。
比如:“別誤會我不喜歡跟你合作,實際上我對咱們的合作很滿意,我只是想個你探討一下如何共同決策的問題。”
“我沒說你在會議上反對我這件事不對,要做出最好的選擇肯定要聽取每個人的意見,我只是覺得大家認為你的表達方式有些偏激。”
2. 建立共同目的
當交談出現危機,對方的語氣之重和語速之快開始超出你的想象時,這通常是因為對方誤解了你的目的,而非談話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