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先生去逛沃爾瑪,要不是他提醒,我都忘記快中秋了!
中秋節呢,始于唐朝初年,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流傳至今,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以月之圓兆,意在團圓!
在這花好月圓夜,本該全家人熱熱鬧鬧坐一起吃團圓飯,但不知什么時候起,送禮,竟成了約定成俗的事情。
在我的觀念里,是應該給雙方爸媽和爺爺奶奶備禮的,每人四種。
先生和我想法一樣,但讓我給媽媽打個電話確認一下,以免出錯。
沒曾想我得到的答案是大伯二伯都要送,每人兩種就可以了,我們照著買了,但必須買好的啊!
月餅是要有的,每盒兩百塊,其它禮品也該買他們平日里吃不到的,消費了幾千塊,對我們普通大眾真的有點負擔。
回到家還被爸爸訓了一頓,他說人家家里七大姑八大姨都是要送的,我們家算少的,還說哪有送兩樣東西的道理!
我正準備再出去買,媽媽回來了,說我爸胡說,兩種就行了。
就因為這次送禮,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也鬧得有點尷尬不愉快。
在我們國家,很多事情,總是逃不開送禮和人情!太過形式化!
不由想起上次的買衣服事件,因為今年瑞六月(有兩個六月的意思),隨習俗,應給家里長輩買衣服鞋子。
我們是被臨時通知的,匆忙去了商場,八位老人,誰都不能少,衣服質量得過關,消費了幾千塊,還因為服裝不合適,調換工作時間跑了好幾趟,最后家人稍稍滿意了,我們整得夠嗆。
一開始我也很糾結,為什么在我們周圍,總是面子大過天,總是看重形式,總是要送人情,欠人情!
孩子上學,家長各處聯系人,搶著送禮,甚至聽一位大哥說 : 他沒給老師送禮,兒子就受冷落了,回來跟他訴委屈,說老師對他愛答不理!
想要升職,想盡辦法討好上司,送煙送酒,隨叫隨到,幫接小孩,堪稱保姆!
社會上更是不乏那些攀權附勢、爬高踩低的人!
細想之下,我覺得這樣很不好,便找父母深談,得出以下結論 :
1.面子形式不重要,平日生活見真心
我們總覺得中秋一定要送月餅,禮物一定要送貴的,但爸媽卻說 : 你們完全不用買月餅,家里很多,更不需要那么貴的。
不如買些實用的肉啊,排骨之類的,年輕人,錢省著點花。
我公公說 : 買些新鮮的魚送過去,平常多跑跑,多去干點活,比什么都靠譜!
2.人情太貴,我要努力賺錢
從超市出來,先生說 : 為什么送禮多了,我們會有壓力?還不是因為太窮!
對啊,就像我曾在網上看的一段話 : 我為什么要努力賺錢?就是為了讓我媽看到喜歡的東西隨便買,不用一邊想要一邊擔心太貴買不起!
我不喜歡送禮送人情,不喜歡形式化,唯有努力賺錢!
就在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和男方明明很相愛,卻因為男人家里太窮,父母嫌棄出的彩禮太少,丟面子,無奈被逼分手。
我改變不了別人,更改變不了國情,只能改變自己!
我不喜歡送禮,不喜歡形式化,但我不想我兒子以后因為面包,丟了愛情,唯有努力賺錢!積累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