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選課難已經成為常態,熱門課程往往在選課系統開放的一瞬間告罄。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高校和大學生,本文提出一套新的方案“動態學分制”,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背景介紹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我就體會到了選課的殘酷。那時候有一門課《語文高級素養》,非常火爆。選課系統剛剛開放,大家瘋狂的刷新網頁,結果導致服務器癱瘓。等到再次進入的時候,發現這個課已經選滿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二年再選竟然還是如出一轍,叫人幾乎崩潰。那些時候,我們總是破口大罵教務處的選課系統垃圾,可是又沒有辦法,似乎所有高校的選課系統都不受人待見。
后來我想明白了,不能全怪選課系統。就是12306、淘寶這樣的大型網站也有崩潰的時候,再強的系統也抵不住瞬時高強度訪問的沖擊。
因此,我們不再討論如何提高服務器的并發處理能力,也不再去要求學生只能選哪些課不能選哪些課,這是不公平的,我們要做的是從本質上改變學分分配方案,充分發揮學分對選課的指導作用,讓每個人輕松選到自己真正想上的課。
動態學分制
現在,我提出“動態學分制”這個概念,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有別于現在廣泛實行的普通學分制,或者說靜態學分制。普通學分制給每一門課事先分配了一個學分,這個學分通常按照課時數確定,課時越多學分越高。
這種制度是公平的,因為它對課程沒有任何偏向,課程值多少學分僅僅取決于這門課的教學時長。但是絕對的公平導致效率低下,這在市場經濟中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公平和效率總是一對矛盾,當我們追求盡可能的公平時,比如社會最低保證金制度、賦稅制度,就沒法達到最高的效率,因為這些措施抑制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我們知道,當一件商品的價格被限制得過低時,就會導致短缺,結果是人們排長隊購買。體現在選課中就會造成搶課問題。因此,我們不妨讓學分市場化,根據供求關系來動態調整學分的大小。先設置一個初始學分(可以與普通學分制時相同),如果選課人數超過規定人數,根據超出的數量按一定算法降低該課程的學分。算法可以采用線性函數或非線性函數,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并做進一步研究驗證,本文中不敘述具體細節。
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某門課初始學分為3學分,規定選課人數為100人。采用保持總學分不變的算法,學分隨選課人數的動態關系圖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在選課人數小于100時,學分保持3不變。當超過100后,學分開始下降。當選課人數為150人時,學分為2;當選課人數為200人時,學分為1.5。
預期效果
采用動態學分制之后,由于任何課程不再限制選課人數上限,因此徹底杜絕了搶課的行為。另一方面,雖然不設人數限制,但由于學分隨選課人數的增多而減少,一些同學可能因為學分過低而放棄該課程,從而維持了該課程人數的動態平衡。
該方案可能引起爭議的地方在于:把一個價值3學分的課程降低到2學分甚至1學分是否合適?
我對該問題的解釋是:選課的出發點應該是個人興趣,而不是出于功利。之所以有些課非常難選,是因為這些課要么老師給分極高、要么課程非常簡單、要么老師講的非常好,當然也可能同時具備這三種因素。我認為前兩種因素是不值得鼓勵的,這讓大學教育變得沒有意義,讓大學生成了斤斤計較的小人。而我要做的是去偽存真,讓真正喜愛這門課的人選上這門課,他們不會由于學分降低而放棄自己心愛的課程;讓那些不是真正喜愛這門課的人自覺放棄,因為沒了學分,這門課在他們眼中也就失去了價值。
關于動態學分調整的算法
該算法需要滿足:課程調整后的總學分不高于初始情況下恰好選滿時的總學分(總學分等于該課程的學分乘以選課人數)。否則,不利于各個課程的生源分配。
上文舉例采用的保持總學分不變的算法其實有很大弊端。反比例函數是一個長尾函數,當人數很多的時候人數增加對學分的影響越來越小,這不利于控制人數。雖然我們不再限制選課人數,但教室的大小有限,一個只能容納300人的教室如果選了400人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們應該設置一個合理的上限,比如300人,選課人數越接近300人學分下降得越快,當達到300人時學分下降到0。符合這種條件的函數有很多,我們可以嘗試采用二次函數,下面畫出學分和人數的動態調整圖。
該圖表示了初始學分為3,規定人數為200,人數上限為300時的學分動態調整結果。應該說,這個結果還是比較合理的。
總結
動態學分制的想法從幾年前就在我腦中漸漸形成,直到今天終于可以把它大致地描述出來。但這還只是一個雛形,下一步我會做出一個演示demo,讓大家可以真實地體驗到動態學分制是如何運作的。
我想,隨著社會的發展,總有一天會有高校采用動態學分制來作為他們新的選課系統。在這之前,我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完善,直到發展為一個成熟的商業應用。
本文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