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浦江財經
文化觀念的差異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更影響著工作方式,對于中美會計來說,有哪些差別呢?中國會計在記賬的時候,美國會計在干嘛呢?小編現在就來大家揭秘一下。
技術層面VS戰略層面
眾所周知,在中國做會計,每月月末和月初是最忙碌、最重要的時間,一個月的工作結果都要在這幾天進行歸集、編制報表和納稅申報。但往往越忙越亂,很容易出錯,所以說改報表是常有的事。中國會計的成功標準是技術層面的,能做得一手漂亮的賬、制得無瑕疵的報表是關鍵。
在美國則大不相同,財務人更多的是做一些戰略層面的工作,比如全面預算、價值鏈分析、決策等,也就是所謂管理會計的工作。說到這里,必須要提到一個數字,在美國,80%的會計是管理會計,剩下的20%做財務會計,但都是一些比較基層的工作,最終也都是要向管理會計轉化的。但在中國,情況卻掉了個個,正好相反,中國大多數會計是財務會計,只是做一些基礎的記賬工作,很少涉及到公司的戰略層面。
美國早就不需要“會計”
在美國,因為計算機系統的普及,很多基礎的記賬工作早就已經實現“自動化”了。可以這么說,美國早就不需要只會記賬的“會計”了。
對于會計的概念,美國做了很大的延伸,不僅是傳統觀念上的記賬,還必須得具備管理方面的才能,這也是為什么CMA在美國如此風靡的原因。
管理會計的知識體系中的作業成本制度、平衡計分卡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化學公司的全面預算管理系統、沃爾瑪公司的成本領先戰略等都是體現著其核心價值,并以強勁的勢頭影響著全球各個地方的會計行為,當然,也成為中國企業借鑒的藍本。
解決問題而不是掩飾問題
造成中美會計差異的原因,制度背景“居功至偉”,美國人向來注重實務,凡事不喜歡來“虛”的,他們更注重解決問題而不是掩飾問題。管理會計作為內部會計,做的就是揭公司的傷疤并對其進行診治的工作。
美國人注重實務,所以管理會計的作用在其企業中的地位非常巨大,因為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生死存亡,價值的創造也由此而來。
相比于中國會計的記賬,美國會計似乎走得更遠,他們注重價值的創造和從戰略層面上來思考問題。但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步伐的加快,管理會計的作用日益凸顯,企業財務也需要盡快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美國管理會計的體系也變得頗具啟發意義。
更多資料請關注微信公眾號:CMA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