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言歡!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斷舍離》的最后一部分!
一
只進不出的空間,會讓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
在2011年東日本發生大地震后,有很多人從災區被就回來,卻在避難所離開人世。原因是避難所會提供盒飯等食物,但卻沒有足夠數量的廁所,導致很多中老年人忍著不上廁所,逐漸影響身體,抵抗力弱。而且廁所也很容易堵塞,很多人想去又去不了,所以上廁所這件事對災民的身心有很大影響。由此看來,排泄對人是件大事,也是人的一個盲點。
有一句話——只有人和寵物會便秘。因為只有人和寵物不能隨心所欲、隨時隨地排泄。同樣,我們也不能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扔垃圾。即便扔無用的東西,也得在限制之內。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總把衣柜、壁櫥、天花板頂、地板下等都當作了垃圾放置場。”
住所出現“排泄”阻塞后,住在這里的人也變得散漫、沒有精神,總是提不起勁兒投入生活。結果,生活變得越發無聊和枯燥。
案例:早智女士兒子過世了,她很痛苦,無法放手已經走了的兒子的遺物,大塊頭的東西已經處理了,但其他的再也無法繼續處理。她不想一直難受下去,想盡快地處理掉,往前走。
作者問她:不想一直痛苦下去是你自己的想法嗎?早智女士說這是其他人勸她的話,而她自己還沉浸在悲傷中。
作者勸早智女士,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痛痛快快的哭出來。其實,早智女士痛苦的根源不是她無法處理孩子的遺物,而是她沒有允許自己釋放感情。
只有把感情全部釋放出去,才能邁出真正的第一步。
有意識地“排出”,到底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呢?
? 生活產生“流動感”
? 人生出現新陳代謝
? 明白了舍棄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對待獲取
? 有意識地入手對自己發揮更好機能的東西
? 不久,物品量壓縮成適度,生活范疇也得到最優化。
所以,有很多人因為斷舍離而成功減肥,該有的人開始存錢。
二
當一個人看自己的東西的視角改變后,別人的東西在自己眼中也會變得很礙眼。但在和別人同住的居所實踐斷舍離時,尤其要注意不管自己多介意別人的東西,也不要隨意地處置。
很多時候,我們越是介意別人的東西,越說明我們沒有充分收拾自己的東西。容易帶著受害者意識總把責任推向他人,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根深蒂固的消極情感。
其實,人的煩惱大部分來自人際關系的問題,這些煩惱絕大部分都是源于“單方面的期待過高”——過多地給對方施加自己的價值觀。
當對別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責備別人時,要立刻意識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動地開始行動。在不斷地體驗、積累經驗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與人保持恰當的距離,學會拋開人際關系的煩惱。
案例:美香女士一直在堅持斷舍離,但她有個有收藏癖的丈夫。雖然她多次勸誡丈夫進行斷舍離,但都沒有作用。
丈夫的收藏品多得書房也盛不下,還租借倉庫來放。而他收藏的東西五花八門,最讓美香女士震驚的是倉庫里居然還有未開封的紙箱子。
美香女士覺得再這么下去自己家就變成大魔窟了,可她的先生對她的勸阻根本聽不進去。有一天,當她目送先生出勤上班時,她發現先生的臉色越來越疲憊,她不知道先生到底在家里住的舒不舒服。
美香女士走近書房,整個房間亂七八糟,昏暗不堪,東西多的連地板都看不見。第二天,她對先生說:“上我收拾一下你的房間吧,我會讓書房變成讓人舒舒服服的新書房。”
美香女士把東西分類,把先生喜歡的東西拿來展示或者裝飾玄關。先生覺得很開心。漸漸地,先生把一些東西都捐了,也不再買那么多的東西。
美香女士并沒有強硬地處理先生的東西,而是讓丈夫感受到什么叫舒適的空間,讓他主動行動。
大部分關于成功學或勵志的書籍,都講述了三大原則:
? 活在當下
? 結果反饋到自身
? 給予
這三點與斷舍離的核心理念是大致相關的。利用斷舍離,只保留自己喜愛的物品其實就是提升花費的時間、精力的質量。
當我們把雜物以“現在”“我”“高關聯度”的維度進行壓縮,我們就能“活在當下”,逐步向成功的三原則靠攏。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但成功人士共通的一點就是擁有“人際關系”財富,作者就深刻感受到斷舍離帶給她的巨大的人際關系財富的積累。
斷舍離并不是花時間費精力的家務勞動,而是充滿“愉快感”的居所保養方法、讓人生獲得自在?自由的護理工具。
在斷舍離的指導下,實踐“活在當下”“結果反饋到自身”“給予”成功三原則的過程中,自我內部的變化與外部的協助兩相吻合的機緣會越來越多。
案例:知華女士特別喜歡《家庭主婦》雜志,她十分節約,因為她的目的是未來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知華女士總是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囤積便宜的東西,因為她覺得能省錢就是“好主婦”的標準之一。直到遇到斷舍離,她有種被徹底顛覆的感覺,她意識到自己不能糾結于幾十日元的小折扣,而是看自己現在需不需要這個東西。她明確了自己買東西的標準——自己需要的不是積分卡,需要的是商品。
一下子,她在各個方面的消費觀念都不同了,節省了很多費用和空間,這時,她先生居然說要和她一起去看房子。一個月之后,他們買了新房。爾新房完全按照知華女士的構想裝修,她覺得很幸福。
三
在不斷堅持斷舍離的過程中,居所的空氣流動起來,新陳代謝加速循環,這時候自然而然上升的境界被定義為“自在”。它指的是一種無拘無束的、悠然的、各方面和諧的狀態。
一旦家里的雜物量減少到最適度,進入了新陳代謝的良性循環,在精神方面的人際關系也會改善,也就是人生本身一定會流動起來,形成了良性循環。你會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再像從前一樣緊繃著,變得舒暢輕松起來,而且笑容總是掛滿眉頭。
1、“信息”與自在人生
現代日本是信息泛濫的社會。固然,信息不足并不好,但是,如同物質過剩擾亂我們的思維一樣,信息泛濫也會引起思維混亂。
面對新信息時,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瑜伽師的告誡“不信、不疑、親自確認”。在這樣信息泛濫的社會,自己可以信賴的人必不可少的,他們能幫助我們選擇正確的信息和情報。
2、“時間”與自在人生
重視寬松空間的斷舍離認為,保持一定寬松度的“放滿”方式方法是比較理想的時間利用法。
如果收納空間寬松放置東西后,空間和雜物就顯得“易取、好收、美觀、清爽”。同樣道理,日程安排的時間能堅持做到“鎮定、寬松、充實”,就仿佛有涼風吹過,呼吸也變得順暢。
3、“煩惱”和自在人生
煩惱大致有三類:
? 金錢
? 健康
? 人際關系
而煩惱最多的是三者之中處于基底的“人際關系”。
斷舍離并不是一個一個消滅具體的煩惱,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煩惱體質”。對于煩惱的人來說,一個良好的狀態會讓煩惱本身自動解除。因此,到了現在,一旦感覺到“糟啦,心里有點不痛快”,就開始斷舍離。也就是說,整理清掃煩惱的我的容器——居所這個大空間。
4、“節約”與自在人生
節約的對象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 金錢
? 精力
? 時間
把三者放在天平上衡量是一個重要的思維習慣。
不要被人們口中的“常識”所束縛,從自己獨特的“必要?合適?愉快”來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或者減少浪費,或者投資理財。這才是超越節約本身,將各自人生中的雜物進行精簡智能化。
5、“結婚”與自在人生
我們經常說的“結婚”有三個觀點:
? 精神性的結婚(如字面意思一樣,是靈魂的結合)
? 動物性的結婚(指的是人和動物一樣,都需要性伴侶)
? 社會性的結婚(戶口本上標明結為夫婦這一行為的本身就是社會性的結婚的重要因素)
而居住在日本的人,他們從以下三方面去理解結婚:
? 1. 融入婚姻制度中,把婚姻當作人生的全部可以嗎?
? 2. 把婚姻制度為我所用進行人生設計,行得通嗎?
? 3. 擺脫婚姻制度的框架,選擇自由超脫的人生行不行?
自問自答以上三個問題,就能找到自己與“結婚”保持良好關系的恰當位置。
想要挑戰“結婚”這項“冒險旅程”,最重要的是像維護“空間環境”一樣,不斷地堅持“保養”和維護夫妻關系。重要的就是“保養”。也就是,通過家務勞動來體現對對方的關心和愛護。
6、“家務”與自在人生
家務從本質上來說是“養育生命的重要工作”。
有些人認為家務很麻煩,但只用那些經過篩選出來的東西來組成空間,那么,也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清潔、洗滌、煮飯等家務做起來也很輕松愉快。
越是覺得家務麻煩的人,就越要嘗試一下“壓縮雜物=節省時間精力”。這是達到“享受家務活=獲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的最便捷的通道。
7、“終活”與自在人生
一位治療癌癥的醫生曾經說過一番讓作者頗感意外的話:
癌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幸福的死亡方式。
并不像心臟病或腦中風這種突然死亡的病癥。
在死亡來臨前,還有力氣來做想做的事情。
還能在死亡來臨之前,全身心地用力生活。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讓人生的各項事情都有始有終,不留遺憾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并不是“未來”,而是“當下”。
不管年齡如何,不管健康與否,如何才能讓“當下”的自己獲得自在的人生,如何充實地過好“當下”?其實誰都能夠做到的就是清理自己居所的廢品雜物。
我們的終活要從塞在壁櫥里的忘卻物?執念物的斷舍離開始做起。
斷舍離分為兩種:一種是清零式的斷舍離;另一種是保養式的斷舍離。很多人現在處于“清零式的斷舍離”的階段,而斷舍離的精髓可以說到“保養式的斷舍離”的階段才能發揮出最大效果。
原因是在這個階段:
? 與物品打交道是個愉快舒適的過程
? 物品不是大麻煩,而是小伙伴
? 空氣清新、舒爽,讓人想多待在這樣的環境里深呼吸
先通過“清零式的斷舍離”徹底縮減物量,之后就能順勢進入輕松地讓居所恢復到簡潔?舒適狀態的良性循環中。
? “出”是恢復到人本原的日常生活狀態
? “出”是自然的回歸
斷舍離,并不是充斥徒勞感的“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間次元的“搬家”,同一個地方,同一所房子,卻有完全不同的風景,還有嶄新的自己。
四
? 設想“扔了東西會發愁”的只是“現在”的自己
? “扔了東西會發愁”就像一種增壓訓練
從實際情況上來看,“因為處理掉多余雜物,人生才重新恢復光芒”的人遠比“因為扔掉了某些東西,之后特別發愁”的人要多得多。懷著愉快的心情,利用“加分法”,積極地、反復地實踐斷舍離,這個過程讓我們即使碰到什么困難,也能帶著明媚的猶如樂天派的態度對待一切問題。
斷舍離來源于瑜伽,,而瑜伽非常重視呼吸,因此,斷舍離的精髓就在瑜伽所倡導的呼吸方式中。
呼吸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吐氣”。所謂“呼吸”,先“呼”后“吸”。呼吸又稱為“調息”,發生在無意識和有意識之間,是“結合”無意識和有意識的行為。因此,高質量的“呼吸”首先需要“吐”。
想要獲得自在的人生,也要恢復健全的“呼吸空間”。
案例:由利子女士和半身不遂的先生一起生活,三年前,遇見了斷舍離。某天早上,當她準備徹徹底底地整理一下食材時,她發現由于沒有電,冰箱的食物都壞了,食物統統扔掉,她因此換了一個較小的冰箱。
接著,她處理了餐具架子和不需要的餐具,廚房顯得寬敞了不少。另外,考慮到先生不方便活動,就把他的隨身用品集中放置,坐在輪椅上可以隨處移動,房間也變寬敞了。
由利子女士說:“開始減少家里的東西后,有些以前怎么也不會扔的東西也顯得特別礙眼,特別想處理掉。”即使是不舍得扔掉的書籍,她也選擇了捐掉一半給圖書館。
由利子女士的大女兒回娘家,說“一進玄關,就覺得空氣不一樣”。可見,由利子女士家的變化有多大。其實,不只這些表面的變化,還有很多精神上的、內里的變化。總之,由利子女士正切實感受著斷舍離帶來的“自在人生”。
五
從前,一位僧人兼宗教學者曾經這么形容斷舍離: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到釋懷。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這番話是精通佛法的高人對斷舍離的詮釋。“斷舍離歸根結底是為了讓我們坦然接受自身的、珍愛之人的死而進行的訓練。”
所謂“占有”只不過是在物質這一悠久歷史長河中隨機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們要珍惜自己與所謂“占有的物品”之間極為偶然的緣分。當緣分終結時,我們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想待在美好的空間”這一欲求是基于本能的,也就是“生命自由?自在”的狀態。而斷舍離,就是恢復生命原本的自由?自在的手段。
斷舍離是在“出”的思維的引導下,將物質、空間乃至自我內心精簡化,讓“此時此地的我”煥發人生光彩的“美學”。
《斷舍離》的分享結束了,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始進行斷舍離,物質層面也好,精神層面也好,過多的雜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學會斷舍離,收獲自在怡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