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算起來,也有兩年了啊!
望著墻根放著的褐色紙皮箱,我估量著與它的結緣的日子。原本是一只用來搬家用的一次性紙箱,完成使命轉世投胎前被意外地扣留下來,說:“正好合適來裝些舊衣服,等會兒收拾完了,搬出去丟掉或捐掉吧!”于是,失寵的衣物們蜂擁進來,排著不算整齊的隊伍,互相交錯、擠壓、推搡著滿滿地把這個悶罐子給塞滿了。
“哎呀!別再擠了,等下一趟吧!”
“下一趟?那可沒地方放了吶!”
“也不洗干凈點兒,把我都蹭臟了!”
“忍忍吧,就一會兒的事兒了。等到地方再洗一個唄。”
小伙伴們都知道吵吵這些也沒用,但能動的也就只剩嘴了。
箱蓋關上,耳根一下就清凈了。不曾想,兩年也就這么過去了。
關于他們日后的幸福,也曾設想過,最好的去處當是送給仍然需要他們的家長。也許是西部農村或山區的孩子,冬天總是需要再多一層溫暖;或是,為下一個學期孩子長高兩寸而沒錢置新衣的父母;或是,某個孩子,除了校服之外總需要有一兩件自己喜歡的衣服。總之,物盡其用吧。暢想過幾日之后,發現還真找不到附近有什么捐助接收點。在網上找到的相關信息總是在時間或空間上不能與我的存在重疊。啊,就是說,“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終于能體會到富人施粥卻無人來應的苦惱。不過,通過在網上的一通搜索倒也能了解到,原來從我們捐出舊衣物到最終送到對方手上還有許多環節,比如,衣物要分類,清洗整理,按照幫扶對象的要求挑選合適的衣物,通過物流甚至志愿者送到接收的地區,在當地再組織分發到家庭或個人,同時統計總結,相關進展和結果上網甚至反饋到捐助人——可以想象這其中有多少人力和瑣碎。千萬別以為捐出自己的舊衣服是個多么高風亮節的事,那只是一切的開始。真應該為那些默默操持的志愿者們點贊。因此,也可以理解了,為什么這些捐助活動都不是常年進行的,策劃和執行的成本很高啊,熱情也不能當飯吃。
捐出舊衣物除了可以滿足自己的一點心愿和善意,還有一層意思——儉省而自足自樂的生活。最早聽說“斷舍離”也是好幾年前了,開始時不以為意,不就是要過簡樸的生活,減輕物欲執著么。后來,一位深愛此道的女同事在一次午飯時間將原汁原味的“斷舍離”為我講解了一回。哦,還真有點意思。它的核心并不是要每個人過苦行僧的日子,而是自尊自愛,在此基礎上減輕不必要的對外物的依賴和牽絆。比如,不常穿的衣物就要考慮處理掉,而不要總想著未來也許還會再用到;只保留最中意的東西在身邊,這樣,身處的一定會是一個愉悅的環境。具體的,還有一些操作指南,幫助你快速準確地做出決斷,留或不留。那一紙箱的舊衣服就是我斷舍離的成果,雖然當年看過《斷舍離》那本書后并沒有實操,但 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自認斷舍離教主 的真傳我是得了的。收拾完一箱后,覺得顯然還可以繼續精簡下去。不過,總得把手上這箱衣服送出去再說。
經歷了兩個四季輪轉,這紙箱子竟成了臥室里的一件家具,沒有有價值的功能,沒有欣賞價值,還占地兒、堵心。每每看到它,一定會激起一股挫敗感,到后來這挫敗感竟然也成了一種心理習慣。這種情形,斷舍離的教主應該是沒經歷,也沒預見過吧。那些要斷舍離的對象原本都分散潛伏在衣櫥、衣柜的抽屜和角落里,現在被關進了集中營,但集中營就開在床腳,抬頭不見低頭見。好幾次,就想直接把它拉到樓下的垃圾箱,第二天早起必然心情好。另一個聲音卻說,“嘿,說好的是要捐助出去的,總有人能用上的。這樣扔了豈不是浪費。你記得裝箱前,每一件都洗過的呢。……別懶了,到網上再翻翻,或者趕下次活動,別再錯過了!”這個家伙就知道說,真正的辦法卻總拿不出來。
中秋假期的時候,回去看爹媽。意外地,在他們小區里見到一個綠色的大鐵箱,不到一人高,張著大大的嘴,下面是醒目的幾個字:“衣箱情緣愛心衣柜”。
一種找到組織的激動電擊了全身,真想馬上把它填滿,哪怕是從北京開車把那箱衣服運過來呢。稍稍恢復了一點兒理智后,果斷用手機把它拍下來——連這個偏僻的小地方都有的,難道北京反而沒有么?
這箱舊衣服最后的歸宿其實就在步行五分鐘的地方,還是兩年前在網上看到過的那個組織委托的一個代收點。
也許當初再多打兩個電話就能找到把。最懶惰的解釋,可以說是“因緣”。但這未免太取巧了吧。想到小時候爸爸講過一個笑話,說是一個人要出門幾天去辦事,家里有一個小孩子,他別的不擔心就怕他餓著。于是,就做了一張大大的燒餅,中間挖個洞,套在小孩脖子上,囑咐他,別出門亂跑,自己在家看書,餓了就吃這張燒餅,過幾天一定回來。他知道這孩子是非常懶的,懶到甚至不會出門找小朋友玩兒,所以也還算放心地出門了。過了幾天,他回到家,進門后一點兒動靜都沒有,再一看,原來孩子已經餓暈在床上,脖子上的燒餅,在前面的部分已經吃掉了一個大缺口,但其他部分都沒碰。哎呀,這孩子連轉一下燒餅都懶得動手啊!勉強可以慶幸的是,在這件事上自己還沒懶到那樣的極致。
送出了那箱衣服,連帶把一只舊沙發也一并送到了樓下的垃圾處。這下騰出了好大一塊空間,腦子里又開始了籌劃。按照斷舍離的套路,不喜歡、不常用的東西要清除出生活,而要讓帶來快樂愉悅的東西去替代它們原有的位置。最后的結果是,一個書柜和一個衣架補充了進來。衣柜用來放那些已經無處堆放的書刊,而且還有余量;衣架則是替代那只原本隨手放置衣物的舊沙發。一物換一物,好心情去換臟亂差。買這兩件家具的時候,順便又加了兩只花架,也許我該再嘗試一次養綠植吧——過去再多的失敗也不能否定未來的成功啊,嘗試總是要的,萬一成功了呢!
各種計劃還會繼續延展下去。
好的、壞的,喜歡的、不喜歡的,留下、舍棄,這些都是二元的,也是執著——也許斷舍離并不是什么高明的修行。但我又看到,如果還沒有真正的看破和超脫,就不要去否定它們對我的影響,否則不就是自欺么?更何況,斷舍離的本意也是要我們學會認識自我、尊重自我。也許,某一天還能超越這個自我,這并非“教主”的原意,只是我自己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