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一對母子的相關新聞刷屏了,事件源于一檔電話節目。一位初中男生當著同學們的面對媽媽當場提出質疑,能不能不要再讓我刷碗做飯了?
而媽媽的回答是“不可以”!
看看媽媽不可以的理由,相當有理有據了。
我想在一段婚姻中或者說一個家庭中,男人在工作之余,愿意參與家務、主動與家人或妻子一起承擔這些日常的瑣事,家庭的幸福指數相對也高上許多。當然,這是長遠來說,而單單說說參與家務的這個過程,那位媽媽提到了幾個關鍵字:責任感、有擔當、鍛煉動手能力、培養感恩之心、有耐心有愛心等等。我們也來聊聊孩子參與家務都有哪些好處呢?
培養獨立生存的能力
雖然現在社會已經步入了全面鼓勵開放二胎的時代,但大部分父母對于孩子的寵愛存在了許多的承包與替代。讓孩子只需要關注讀書這一件事,其它的生活能力不需學習和參與。其實這樣的方式長期進行下去,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自理能力差的同時,可能還會產生心理上的氣餒和安全感的缺乏。其實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當你學會了整理與歸納、分類和清潔,不管將來你處于什么環境,你都至少擁有了獨立生存的最為基本的技能,這個技能只能你自己來掌握,父母無法如影隨形的護著你一輩子。
提高責任感
就像上面那位媽媽提到的,一位習慣參與家務的孩子會更有擔當。一個家庭,也許家人成員各有不同分工,但在家庭勞動中的這種參與感會讓家庭人員之間更為親密,家庭關系更和諧。而作為家庭成員中的一份子,孩子當然也應該參與進來,當孩子養成這種自然的行為習慣,孩子無形中也會產生了歸屬感和安全感。而長大后,也會習慣于去分擔和承擔各種對應的責任。
良好的感官訓練
對于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讓孩子參與家務就是一項最經濟又溫馨的感官訓練。在參與家庭勞動的過程中,孩子需要運用自己的各個感官去感受,去體驗,比如聽、看、摸、嗅等等,孩子的這個感知和接觸的過程,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十分有益。
分享一條有趣的信息,在德國,孩子做家務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如下:
6歲之前的孩子可以玩耍,不做家務;
6-10歲的孩子,要洗碗、掃地、買東西;
10-14歲的孩子,要修剪草坪;
14-16歲的孩子,要洗汽車,整理花園;
16周歲以上的孩子,每周大掃除一次。
而對于不愿意做家務的孩子,父母可以向法院申訴。
除了上述說法,做家務的孩子更易有自律意識及自信心。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適當的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都是優點好處多多。所以,從現在開始,也引導和支持你的孩子開始家務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