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力,紀錄片導演,攝影師,2013年10月10日,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一個人的徒步長征。耗時一年零九天,于2014年10月19日順利到達陜北吳起鎮,徒步行走一萬兩千多公里#
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左力老師一個人走完,用徒步的方式。一路上,他風塵仆仆,踽踽獨行,面對諸多的不理解,甚至被路人冠之以“撿破爛的”來嘲笑他的這次旅途,但他硬是走完了全程。
為什么出發?這是他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或許是對“長征精神”的敬仰之心,或許是獨自完成超長距離徒步行走的執著,或許是……不論我對他出發的目的有多少猜測,當我聽見他有點自嘲又稍顯落寞地說出那句“我就是個撿破爛的,把這些歷史的豐碑撿出來,撣一撣上面的灰塵”的時候,我知道任何自以為是的猜測都略顯淺薄,偉大的意義從來不需要豪言壯語來彰顯,“雖千萬人逆之,吾往矣”的勇氣就足夠讓人振奮。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已經習慣了遺忘,遺忘歷史似乎成為了一種無法抗拒的趨勢,那些數不盡的歷史榮光和功勛開始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有人說,遺忘意味著背叛。9·18紀念日、12·13國家公祭日時刻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和平年代更要銘記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不能忘記那些為了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先烈。他說走到筋疲力盡的時候,每走一步都感覺腳掌的骨頭直接磕在了地面上,也許,以一種近乎瘋狂的方式來紀念先烈,才足夠悲壯,才足以盡力向這些革命英雄們靠近一點點,才能將這些英雄事跡深深地刻在骨髓里。
出發以后如何堅持走完?這是他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詩句輕描淡寫,現實卻苦難深重。“爬雪山過草地”的“草地”,不是綠油油的大草原,而是冰冷刺骨,惡臭難聞的沼澤地。正值生理期的紅軍女戰士徒步淌過長長的黑水洼地,再也無法生育;為了不陷入隨時就能將人吞噬的沼澤坑,那些受傷的戰士只能匍匐前進,傷口卻因此加速發炎中毒一不小心就會丟掉性命;還有那700多個小戰士們,為了不發生陷落危險,夜里只能泡在沼澤里不敢走動,站立著互相依偎,冰冷的池水只用一晚的時間就將他們活活凍死,天亮了,他們卻再也沒有醒來。
沿途的長征故事觸動著他,厚重的歷史推著他不斷向前。老鄉告訴他,“你這一路是要去看望紅軍啊,不要怕,大膽地向前,他們都會幫你的”,還有那位大娘說的“飽飽地去找紅軍吧”,看來,紅軍沒有被遺忘,長征精神沒有被遺忘,他越走越敬畏,越走越有方向,就像他說的,“心中若有方向,必能在荒涼之中走出個繁華的風景來。”
走完之后要如何?這是他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歷時374天,徒步穿行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寧夏和陜西10個省區,行程12100多公里,到達長征的終點陜北的時候,想必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吧。
“我到終點了反倒顯得迷茫,你說我明天干啥呀!”好不容易到達終點的他感慨道。在我看來,這場一個人的長征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在于他重走了長征路,重回了歷史現場,重溫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更多地,在于他走完了這段孤獨的路程之后所做的決定。他開始到全國各地,到基層去,到學校去,也到繁華的都市和熱鬧喧囂的社會中去,在遺忘歷史的潮流中逆流而上,替那些戰士們聲嘶力竭地呼喊著“我們不怕犧牲,我們怕被遺忘”。英雄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銘記和祭奠,無畏的長征精神就永遠不會離我們遠去,那些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就永遠會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指引著我們,鞭策著我們。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不是非要記住哪個戰士的哪段故事,只要記住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今天的幸福源于先烈們的流血犧牲,再遠的征途只要拼命向前也必將到達。或許,當我們在人生道路遇到困難,孤獨無助的時候,這一點點歷史的溫度能夠給我們一點點前行的力量,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