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國鷺
CFA,曾任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和投委會主席、普林瑟斯資本管理公司基金經理、奧泰爾領航者對沖基金合伙人、美國韋奇資本管理公司合伙人等職,在基金業15年的履歷中包含了小型對沖基金創始人、60億美元中型資產管理公司合伙人、2800億大型基金公司投研負責人等從業經驗。2010年獲基金專戶最佳高端產品獎,2011年在“三千萬人票選最受尊敬基金公司活動”中被評為“最佳投資總監”,2012年被評為“最佳基金投資風云人物”。
總體感覺
又是一本國人寫的好書,看完自序,我就認定這是一個有一定思想境界的人,因為一個人有沒有思想,從他說話是可以看出來的。自序里面有這樣兩段話:
我對自己的局限性是這樣認識的:我更擅長總結過去的規律性的東西,而不擅長預測未來的突破和演變;我更擅長在變化中尋找不變,而不擅長在不變中尋找變化。
……
我把選股的要素簡化為估值、品質和時機,并且淡化了時機的重要性(不是因為不重要,而是因為難把握),于是選股的復雜問題就變成了尋找“便宜的好公司”這個相對簡單的問題。
也許是我年少(害羞。。。)無知好欺騙,可是我覺得一個會承認客觀局限的人,一個懂得取舍的人,是一個有一定思想境界的人。因為一個不學無術、不懂裝懂的人,是不會這樣說話的,不信你去看那些粗制濫造的雞湯書,他們都不會承認人的局限性,他們會說“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你要怎么樣怎么樣,你不能放棄治療”什么什么的;他們也不會懂得取舍,他們會說,這個很重要那個也很重要,你要每一個都掌握精通,只有這樣你才能怎樣怎樣等等。。。
后來問了朋友,才知道,作者在國內的投資界,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是一個公認的厲害人物。由此不禁自鳴得意一下自己的選書能力,哈哈哈。。
然而看了這本書以后,才發現,這并不是一本適合我這種零基礎的人看。最顯著的標志就是,里面有非常多的術語,是我不所不知道的,因此經常要停下來查百度,但是百度的搜索結果質量,你也懂的。于是到后來就放棄了查明白每一個術語的含義,只看自己看得懂的部分,所幸,還是有很大部分能看得明白。剩下的,我打算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再拿來看一遍。
主要內容
總結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作者把投資分為成長投資和價值投資。
所謂價值投資就是投資那些股票今天的價格遠小于公司現在的價值的公司,而成長投資就是投資那些股票今天的價格遠小于公司未來的價值的公司。說白了,就是買優良股和買潛力股的區別。那怎么樣決定作哪種投資呢?作者把投資要考慮的因素總結為,估值、品質和時機??紤]到時機是最難把握的,所以作者認為要優先考慮價值投資。
要進行價值投資,就要好好分辨哪些公司是有價值的,怎么樣做到這一點呢?
先選行業,再先公司。
對于行業:有門檻、有積累、有定價權的那種行業。
對于公司: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有兩個標準:一是做的是自己可以不斷復制的事情,比如麥當勞和星巴克可以不斷地跨區域開新店,在全世界成功復制;二是做的是別人不可能復制的事情,具備獨占資源、品牌美譽度、專利、技術、寡頭壟斷地位、牌照準入限制等特征,最終體現為企業的定價權。
還有其它的一些具體的投資“技巧”:
- 人棄我取,逆向投資
- 便宜是硬道理
- 寧數月亮,不數星星
- 選擇勝而后求戰,買已經把競爭對手打趴下的公司,而不是戰而后求勝,在百舸爭流中猜贏家。
當然,這本書不是一本列舉理論的書,里面甚于有非常具體的做法,比如:
和巴菲特所說的找那種“傻子都能管”的公司類似,我一般都是看這個公司如果我去當CEO是不是可以管好,如果我也能管好,那就是“傻子都能管”的公司,如果傻子能管好我就買,這些因素決定了誰管都可以。
只不過由于篇幅的原因,我就不在這里綴述了。
我甚至想說,這不是一本只關于投資的書,作者的知識面非常廣,看這本書,你會有一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里面有個觀點很巧,與我不久前看的《定位》里面的觀點不謀而合。這本書說:
其實,經濟還是那個經濟,公司還是那個公司,既不因為急跌而變得更差,也不會因為急漲而變得更好。股價的短期起伏,反映的只是看客們的情緒波動,與企業價值無關。以買企業的心態做投資,不因急跌而失措,也不因急升而忘形。
《定位》說:
如果一個公司的產品名字不好,我建議他們換一個名字,這時有反對意見說:問題不是出在名字上,而是出在產品、服務、價格上。其實這根本不對。問題出在對產品、服務、價格的認知上。而一個壞名字不會產生好認知。
作者(可以)是個程序員
另外有一個跟我自己有關的觀點,作者原來是一個程序員,至少,他可以是個程序員,因為:
記得在曼哈頓的一家對沖基金面試時,面試官問我得過什么競賽方面的獎,我說中學時物理競賽和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都得過福建省第一名,還補了一句說福建省有3000萬人。
但是他認為,程序員并不是一個好的行業,因為沒有“先發優勢”。
我認為做一個證券分析師就很有先發優勢。做10年之后,和新進來的人相比,你的市場影響力、在行業內的人脈、對行業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個好行業。像外國的券商研究所里有60多歲了還在做分析師的人,也做得很快樂。但是,做程序員就不一定是一個好行業,可能3年就需要學一種新的計算機語言,除非你轉型做產品經理。中國的很多行業就是這樣,總是有后浪不斷去推前浪,最后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這樣的行業就很難受。
。。。
為什么長期業績好的投資大師如巴菲特、芒格、索羅斯、彼得·林奇、約翰·內夫(John Neff)、杰里米·格蘭桑(Jeremy Grantham),沒有一個愛投科技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行業技術變化太快,先發優勢不明顯,護城河每3~5年就要重新挖一次,太難把握。
從我自身的感受來說,確實是這樣,程序員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行業,新的技術你不跟進,就只能落后了。也許你會說,哪一個行業不是這樣呢?但是問題是,你一個工作了5年的人,跟一個剛開始學編程的人,同時學同一樣東西,你不會有太大的優勢,至少這個優勢是在逐漸的縮小的。也就是說,你的先發優勢在逐漸的縮小。所以,從這點來說,作者的觀點是對的。不過話說回來,判斷一個行業是不是好的行業,不是只考慮這一點因素,也應該考慮到人本身的因素,你對這個行業是不是感興趣。以及這個行業總體的情況,是不是有發展,是不是有未來等等。
對我個人來說,我覺得程序員是一個很好的行業,因為首先我喜歡這個行業,再次這是個目前正在引領未來的行業。
找一個你敬佩的老板工作
芒格對年輕人擇業有三個建議:別兜售你不相信的東西,別為你不敬佩的人工作,別和你不喜歡的人共事。生活所迫時,要滿足這三個條件簡直是奢侈。但是第二條,找一個你敬佩的老板,卻是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盡量堅持的。
這個道理我聽過無數遍,從我剛走出校園,當時的老板就說:“最重要的是跟對人”。后面也聽過無數次說,你的老板是對你職業生涯影響最大的一個。
中國的未來
書的最后討論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關于中國的未來。作者在書里提到:
中國現在和10年前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正在迅速削弱。過去10年我們取得了越來越大的國際經濟貿易的市場份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低成本,而這個成本優勢在今后5~10年內很可能會被大幅度削弱甚至喪失。
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五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環保成本的上升;土地成本的上升;資源和能源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幣匯率的上升。這些因素在過去5年、10年中不斷地累積,在過去兩三年中進一步加速。
換句話說,中國前面這么多年8%的奇跡,是靠低成本的制造業支撐起來的,然而這個低成本并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狀態,如果人力成本進一步上升,環境和資源更是藥丸,這種情況下,制造業無法再輝煌下去,這一點其實這幾年已經可以明顯的感覺到的。如今川普上臺,大力回購制造業,讓形勢進一步加劇。所以,中國的競爭力必須轉型,必須升級,過去十幾年的奇跡是不可持續的。如果的情形對中國來說,是危,也是機,關鍵在于生產力能否華麗轉身。但是考慮到人口基數之大,群眾基礎之差,教育機制之渣,目測難度將非常大,以后的日子將更加艱難。
那出路是什么呢?作者在書里面也提到過了。
出路就是城鎮化。現在關于城鎮化的爭論很多。從經濟發展的三大推力上看,城鎮化首先能夠延續城市的人口紅利,農村總的人口可能沒增長,雖然總的勞動力人口也許不再增長,但是城鎮化可以進一步推進城市的人口增長。其次,通過農村土地的流轉實現土地資本的貨幣化,人均資本就能夠增加,剩下的農業土地集約化使用,留在農業的勞動力的人均土地就能增加。再次,勞動生產率方面,中國過去10年對勞動力提高最大程度的實現,就是農民工的進城。
但是這段話,我看不大明白,所以也不好評論。
總體來說,5星推薦
看完這本書之后,又過了幾天,在一個聚會上跟一個作交易員的朋友談論起這本書,他說,這里面寫的都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要做到,是相當的難。。。看來真是隔行如隔山,對于我這樣的外行來說,這本書就像是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一樣,有那邊多我從來不知道的東西。也許,書中用來形容巴菲特的名言的那段話,也可以用來形容這本書: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1.這話很有道理。2.這話說了等于沒說。3.很有道理的話一般說了等于沒說。4.說了等于沒說的話一般很有道理。5.如果你知道別人什么時候恐懼和貪婪,這話很有道理。6.如果你不知道別人什么時候恐懼和貪婪,這話說了等于沒說。7.恐懼和貪婪在市場中的直接體現就是估值。恐懼時,估值水平低;貪婪時,估值水平高。8.所以,在估值低時貪婪,在估值高時恐懼。
但總體來說,如果你像我一樣,以前對投資的一些理念毫無了解,這本書,我是五星推薦的!